過往的雜誌定義為紙本載體,在數位時代,雜誌公會因應潮流,正式將英文名稱裡的「Magazine」更名為「Media Business Association of Taipei」。

台灣雜誌產業正從「出版業」轉型為「內容服務業」,紙本雜誌的型態並未完全消失,但幾個大品牌雜誌的經營,早已紛紛轉型經營數位會員、訂閱平台與影音內容,或是更投入教育、課程、專刊策展等延伸業務,擴大收入來源。

 

數位閱讀習慣改變 廣告競爭下的未來?

台灣雜誌產業的第一個轉捩點,是2000年代初期數位閱讀風潮興起,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影響廣告預算,使紙本雜誌進入緊縮期。第二個轉折點是社群平台主導內容分發,Facebook與YouTube成為主流入口,雜誌流量與營收開始高度依賴第三方平台。2013年至2023年台灣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雜誌、廣播、戶外)和數位媒體的占比,2017年是死亡交叉點,數位媒體的收入開始超過傳統媒體,然後一路攀升到現在。

面對數位競爭,讀者閱讀習慣改變,雜誌不得不跟上快速的閱讀潮流,內容的呈現形式,在設計上更加注重互動性和即時性。

雜誌廣告作為雜誌主要收入來源,被Google、Meta等取代。Google透過搜尋摘要(Google News)、排名演算法更新、以及近期導入的 AI Overview 智慧摘要功能,將新聞內容片段化、格式化,吸引用戶留在平台本身,使得用戶不需要(也沒有意願)進入生產原創內容媒體網站。Google已成媒體的導流者成為讀者的主要資訊來源,讓原生媒體和原創內容難以存活。

大型數位平台大量使用傳統媒體內容作為素材吸引流量,卻掌握了絕大多數的廣告分潤,使媒體面臨「被使用但未收費」的結構性不平等,也是雜誌公會正急欲解決的問題。

以關鍵評論網為例 併購帶入科技人才與業績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TNL)是2個創辦人在2013年創立的網站,歷經11年多,靠收購,截至目前500多名員工,從一個關鍵評論網媒體品牌開始做起,目前全集團旗下超過20個媒體品牌,全集團收入的國別來源,現在的收入1/2來自台灣,而1/2的收入是來自日本。2024年來自台灣的收入中,內容廣編稿收入,僅占17%,收購後加入的是整合行銷收入占44%及科技數據收入占38%。

龔汝沁認為, 面對數位衝擊,科技人才很重要。然而媒體集團給不起電子業、軟體技術業相近的高額報酬,再加上媒體業沒有環境、也沒有資源讓他們在科技領域裡快速學習及發展。因此關鍵評論網以購併為手段,看到好的標的,連人帶業績一起收購,可以避開R&D一事無成的風險。

在數位時代中,擁有品味的編輯與擅長技術的科技人才並重,才能帶領媒體產業走向新局。如精準行銷、數據分析等,都需要科技人才,使有價值的內容更有效率傳播。

近年來,雜誌業最具顛覆性的挑戰,則來自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ChatGPT、Midjourney等工具問世後,許多內容製作流程被自動化,編輯角色與流程重新定義。但同時,這也帶來機會,具備議題設定力與原創敘事能力的媒體人,反而在AI時代更顯稀缺。雜誌從載體轉為策展人與品牌的角色,正在重新定義自己在內容產業鏈中的位置。雜誌業的未來,要靠各功能(內容、業務、技術)的同仁合力創意發想Business Model或我們稱之Business Development,來減緩或對抗大型數位平台對我們廣告收入的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