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8)動腦早會,邀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建築設計博士廖雨詩,分享神性的建築丨建築的神性,啟發共同思考台灣未來的建築文化新景觀。

(2021-11-18)動腦雜誌(18日)的早會,特別邀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建築設計博士廖雨詩(Dr. Yushih Liao),以《神性的建築丨建築的神性》為題,做專業演講(PPT檔如文末)。

廖雨詩提到,當初考上國立大學,卻選擇就讀東海大學,原因就是東海大學校園內的「路思義教堂」。在那個時代,竟然完全不用一根柱子而聳立悠久。進入內部後,能讓人拋開現實的繁雜,使心靈得到平靜,這或許就是神性。

 


動腦同仁在早會上獲取新知。梅花座、全程戴口罩,學習不忘防疫。

神性的建築
日本的京都平等院,建構在水面之上,讓虛實的界線看似模糊,她表示,宗教的神性,不外乎都是圍繞在「跳脫日常」。廖雨詩強調,日本神性建築的關鍵之一在於「間」,為建築本體適度留下呼吸的空間,例如由安藤忠雄建造的北海道的水之教會,同樣打造水面景觀,當民眾需要信仰的力量時,能聚焦廣大水面上的一個焦點,並打造出脫離日常之感受。

另外一位敬佩的建築師內村鑑三,其所建造的石之教會,以石頭作為建材,帶入自然景光,帶給人省思的空間。在台灣,有位在礁溪的長老教會,乍看下是奇妙的後現代建築,但進入裡面後,會有截然不容的感受,藉由原創性的馬賽克設計,體會到歷史悠久長老教會,也可以有這樣的創新。

動腦發行人吳進生期許,台灣大街小巷的公私建築,能有多一點「神性」,或稱「原創性靈光」,那樣的光景下,台灣未來會不會很不一樣?

建築的神性
「神性的建築丨建築的神性」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一著重有形建築,二著重無形神性。

「神性的建築」著眼建築的量體與案例;而後者則著眼「神性」,詮釋建築物,質的、靈魂哲學性精神。


廖雨詩:日本建築的神性之一在於「間」,間隙(Niche)如:安藤忠雄等,既使在小坪數的基地,也要為本體適度留下呼吸的空間。神性不限於宗教信仰的建築!


本次專講的貴賓與廖雨詩合影。

Q:對台灣許多巨大佛像,乃至於高跟鞋教堂,是否對天際線破壞,您有何看法?

A:這樣的建築或許實驗性較高,對其表達的神性沒有特別感受。像是以自己建造豪宅的經驗,有些設計師是為了設計而設計,而沒有去思考人在空間中的感受,或是要留給下一代什麼?這是台灣設計師還需要加強的地方。

Q:您對於台灣的建築教育,將建築科系放在工學院,而不是放在藝術學院,有何看法?

A:沒錯,應該放在藝術學院,為課程內容導入更多文化性、藝術性的思考,而不是單純的鋼筋混泥土。


廖雨詩 | 小檔案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 轉建築系
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建築設計博士
台灣設計協會秘書長
新台灣國策智庫諮詢委員
日本茶道教師正式執照

延伸閱讀
設計師謝東霖 談「建築的神性」
彩雲榮退 感恩禮拜
動腦開工 洪國隆理財見證
<動腦四方討論>太魯閣號撞上工程車,誰該負責?與談人直言:這種意外,還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