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提到,市場上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穩定市場機能,也就是市場中的供需機制...

(圖:technews.tw)

(2019-05-20)在全球頗受爭議的Uber,前年與車行及租賃車業者合作,「轉型」為平台經營,以「靠行」的方式,維持Uber的市場經營。

但這種換湯不換藥的作法,仍然引起計程車業者不滿,交通部傳出擬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103之1條,要求租賃車輛須以時租、日租方式計費,被視為是Uber條款,此議題也引起Uber司機不滿,於四月底群集在凱道前抗議。

 

交通部為顧及現有計程車司機和業者的權益,要求Uber轉型為多元計程車,並成立車行。多元計程車與一般計程車的差異,主要是在「外觀」,不需要車頂燈、車身不需要是黃色、不需要噴車行識別、車牌為白底紅字,而Uber最在意的是收費方式,多元計程車的費率不得低於現行計程車,且一樣要裝錶收費。

Uber對於消費者最大的「吸引力」就在於彈性費率,不一定真的比計程車便宜,但會根據選擇的車款、車輛供需狀況來計費,一旦收費方式被納入規範,就失去Uber的商業模式了。

若以市場機制而言,Uber提供車款選擇,在不同時間可藉由不同價格來決定供需媒合的狀況,且價格在「成交」前就會被計算出來,此外,車款有別於黃色計程車,常常會有意外的「驚喜」,因此廣受消費者喜愛,在台灣加入Uber平台的消費者已超過300萬,顯示Uber的營運模式的確有吸引到消費者。

而政府為了廣大計程車司機的生計,也「不得不」出手干預,以保障計程車司機的生計,但此舉也反應出現行的計程車制度受到了市場機制的挑戰。

計程車屬於大眾運輸工具之一,所以要受到政府的監督管理,每次計程車費率要調整,也都引起社會上的注意。有趣的是,有公訂價的計程車費率反而受到沒有標準價格的Uber挑戰,而社會上也沒有一面倒的支持現行計程車制度,顯示消費者不是真的在乎那五塊、十塊,而是哪一種選擇更能符合自己的需求。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提到,市場上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穩定市場機能,也就是市場中的供需機制。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政府應該減少干預,讓市場機制自己找到平衡。而政府對於一些攸關民生經濟的商業行為,的確必須要伸出干預的手,來維持民眾的權益,以免獨占或寡占市場掌控市場,讓市場價格過高而導致民眾無力負擔。

台灣的計程車市場原則上是開放的市場,但計程車是被管制的行業,事實上被許多車隊所控制,因此,台灣的計程車市場應該屬於寡占市場,理應受到政府管理,但政府的管理有沒有顧及民眾需求,又是另一層考量。

Uber雖然被稱作是共享經濟,但筆者之前以多篇文章分享,其實就是一種商業模式,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會成功,必然是獲得市場的接受,對政府管理單位而言,除了「維持公平」外,也應思考現行制度是否有調整的空間,畢竟Uber的營運模式已經被市場所認可,若能列入政策考量,甚至刺激現行計程車業者,對市場和整體計程車業者而言,或許更是一種提昇消費者滿意度的作法。


延伸了解
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
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
博客來《行銷金三角》購書網址
博客來《行銷積木》購書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