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趨勢系列報導8】不景氣,消費行為保守,企業該如何因應?台灣廣告主協會理事長王正明表示,針對已改變的消費行為,提供新的生活型態,給予有價值的商品,依舊有機會拓展商機。

王正明指出,不景氣對某些類型商品是有機會的。如:通路自有品牌、創新性商品及家戶使用的娛樂產品。
Brain.com 台北 2007-01-10)據經濟部統計截至2007年11月底,台灣有超過四萬家公司倒閉。物價上漲,消費趨於保守,企業獲利減少,讓台灣企業經營面對嚴峻考驗。台灣廣告主協會(TAA)理事長,也是桂冠行銷總經理王正明表示,大環境不景氣,間接淘汰了許多體質較不健全的企業,而在食、衣、住、行、育、樂中,屬於「樂」的商品及奢侈品,是一般消費者首先降低消費比例,但如果能提供新的生活型態給消費者,仍可以創造新商機。
 
  台灣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變得保守,王正明認為,只要針對消費者改變的消費行為,開發對消費者有價值產品,就能獲得新商機。例如,現代人忙碌,加上消費緊縮,帶動泡麵銷售成長,但卻不營養。桂冠提供新的輕鬆生活提案,研發更營養「Ready to Heat」(加熱即食)的食品,就是因應消費者為了省錢,減少外食機會,又懶得自己煮的生活型態。只要能夠滿足消費者當前的需求,並提供附加價值,就會有市場。王正明也指出,不景氣,消費者會減少消費,並在意價格,對某些類型的商品是相對有機會的。例如,通路自有品牌、創新性商品及家戶使用的娛樂產品。通路自有品牌商品,受到通路保護,不用上架成本,價格相對有競爭力,能夠提供低價產品。而創新商品,則較能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也會有商機。另外,由於消費者減少外出娛樂的支出,對於一些針對居家使用的娛樂產品,如遊戲機或DVD出租,也相對有市場。
 
  以往企業活動是帶動驅動市場的主力,目前變成企業被動因應趨勢變化,王正明指出,大環境的變數很多,原物料持續調漲,企業經營變得更難掌握。過去一年,物價上漲、通路上架費及運輸費用調漲的問題,深深影響企業的市場佈局。如何在成本和利潤之間,找到新的平衡,是台灣企業面臨的新課題。因為看不到物價調漲幅度趨緩,逼迫台灣企業重新衡量市場定位,消費行為保守,行銷效益低,企業對行銷的投資也傾向謹慎。折扣促銷或許有效,但調降價格,讓利潤更低,並不是長期的辦法。保守行事,是目前大部分企業的因應對策。
 
     而台灣的機會,就在於「台灣」這個品牌。王正明表示,台灣是島國,內需市場有限,必須依附大板塊的消費市場才可以生存,以往主要外銷到美日市場,在則轉轉往中國。而台灣主要可以外銷到中國市場的產業,包括了資訊產業、娛樂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都很有機會。資訊產業在中國設廠,走外銷路線,幫助台灣賺外匯,而娛樂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也會是台灣獨特的優勢,像台灣的詞曲創作及歌手,都在中國發展得很好,也間接推動台灣娛樂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未來一年,王正明認為,企業應更著重內控,也就是成本和效益,幫助企業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經營上則採取穩健的作法,減少借貸行為,避免冒險。而企業應該持續透過固定比例的廣告和行銷活動,讓「品牌」保持曝光,維持市場競爭力。因為不景氣中,品牌依舊是消費者購買商品時最信賴的指標,也是支持企業度過不景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