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行銷人員來說,消費者的購物心態越來越難以掌握。現在出現了一種市調方式,利用「民族誌調查法」,協助行銷人員掌握讓品牌存活、滋長、式微與再生的次文化內涵,並了解消費者在「說」與「做」之間的落差。
(Brain.com 2007-10-11)為了解越來越難以掌握的消費者,業者努力從人們消費的文化內容,解讀消費者,但是卻很少從消費者如何自我表達的層面,去了解他們,更別說深入探索消費者的自白,在市場研究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許多平常沉默寡言的人,會不斷更新自己在Facebook的網頁,用即時通和自己的孩子、同事或生活教練聊天,擁有自己的暱稱,並開設幾個屬性截然不同的公開或私密的部落格…。消費者的這些舉動,都讓創意人員與媒體界無法理解,因為過去單一的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已經被現在多重管道的自我表述(self-representation)所取代。
這些代表消費者不僅越來越難以接觸,而且更難以理解。市場調查得到內容的意義,將比表面聽到、看到的豐富。雖然消費者接受市場調查訪問時,多半會更修飾用詞、更有自覺,誤導行銷人員的判讀;然而,這並不表示他們說謊,事實上,他們反而非常有幫助行銷人員的誠意,只不過弄巧成拙!
此時,以文化研究為主體的民族誌調查法(ethnography),就能協助行銷人員掌握讓品牌存活、滋長、式微與再生的次文化內涵,了解消費者在「說」與「做」之間的落差。文化是人們在世界行走所需的基本軟體,是人類潛意識的行事準則。行銷人員必須兼顧觀察和參與,才能獲得確實的文化資訊。
透過技巧純熟的種族誌錄影觀察,行銷人員將看到很多意料之外的結果,但是眼見未必真了解。文化需要刺探(prodding),可是一般消費者座談的主持者,卻只會要受訪者回答設計好的問題,未做任何刺探。因此,行銷人員需要參與其中,以種族刺探法(ethnological prodding)掌握消費者感興趣的問題。
不論參與或觀察,都可能因為主持者的技巧不足,而只能掌握到表面的資訊。例如,許多高階主管可能認為自己最重視的價值觀是「家庭」,但是他們的另一半或子女卻未必這麼想!並不是這些主管說謊,只不過行銷人員只聽到他們表面的話,卻沒有深入了解,他們面對大環境中相互衝突的價值觀,交織成的複雜文化價值觀與意涵下,所需面對的緊張壓力。
觀察加上有技巧的參與,從次文化的角度,來了解消費者獨特的價值觀、自我認同、壓力來源與激勵動機等,才能開啟與消費者對話的新管道。DHL運用民族誌方法,掌握了一個以中小企業主為對象的目標市場,並因此找出一個明確的情感與行為模式,做為創意與媒體空間的操作依據。
問題設計失當,也是過去的種族誌調查法,無法真正發揮功效的原因。許多市場研究希望從受訪者的答案中,了解他們未被滿足的需要、深層的動機、錯綜的價值觀系統、變化的品味,與影響決策的關鍵等重要資訊,但卻問錯問題。傳統的問題只能問出人、事、時、地、物、數量、頻率等表面的答案,而人的情感、潛意識的動機、自我認同等「為什麼」的問題,需要觀察加上有技巧的參與,才能夠摸透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