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影片,利用數字、故事來傳達商品訊息;採取理性與感性炒熱議題知名度,是行銷成功的案例。行銷人員正可運用這種手法來推廣產品。
(Brain.com 2007-08-29)在教科書裡,「行銷」可能被定義為「滿足消費者需求而獲利」的活動。但現實中也許行銷滿足的只是行銷者的需求。最近許多的行銷已淪為創造不需要的需求,與不需要花費的活動。
廣告的背後有無數的行銷人員、市場調查人員,及廣告人,努力找出騙消費者更多錢的伎倆:如倒出更多產品的新瓶口設計、內容物減少外觀不變的包裝、更低卡路里但有害健康的飲料…等。
這樣的現象,正可以對照到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Al Gore) 的一部影片:「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電影被喻為人類道德的警示鐘,更是一部值得行銷人、廣告人與市調人學習的一部影片。影片的內容及呈現方式都是行銷最好的案例。
首先是題材。高爾選的全球暖化 (或二氧化碳排放過量)是個被環保者炒爛的話題。但高爾把它轉化為全人類必須迫切關心的議題,一個重要但從未被點出的面向:人類的生死存亡。
接著,高爾把大量無聊的統計數字轉化為人們易懂的圖表、影像、卡通和短片。他並用大量故事、比喻及具體的例子;加上數字、邏輯及熱情,使這項議題更具說服力。
最後是包裝。這部影碟的包裝極簡,而且全都是對環境破壞最少的材質。在包裝上印了十項簡單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動作。以行銷術語來說,這樣的包裝可以「喚起你的行動」(Call the action)。
以下簡單總結 「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影片所用的行銷元素:
1.找出一項與全球人類有關,且值得投注熱情的議題。
2.理性與感性並進,炒熱這項議題的知名度。
3.以簡單有說服力的方式傳達訊息 (數字、戲劇、幽默、圖像、故事)。
4.將議題全球化。
5.包裝與內容及訊息一致。
6.加上臨門一腳以喚起行動。
不像傳統的環保主義者只引起大眾的否認或絕望,「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影片指示人們行動的方法。這部影片絕對喚起了人們的良知及行動,也給所有的行銷人員上了一課。(取材自wa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