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經濟平靜 但投資與消費不如2004年
就台灣經濟而言﹐2005年比較前兩年相對平靜﹐沒有2004年總統選舉後的不穩定﹐也沒有2003年SARS所引發的恐慌。然而﹐受到全球市場供需失衡﹑氣候異常﹑人為投機炒作﹐以及國際政治不確定因素等影響下﹐導致原本已回穩的油價﹐在2005年初又再度飆漲﹐對歐﹑美﹑日等主要國家經濟埋下隱憂。在國際經濟環境下惡化以及台灣的需求不足﹐台灣2005年民間消費與投資﹐均不如2004年。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台灣海外生產的比重非常高﹐造成2005年台灣平均外銷訂單﹐雖仍維持二位數成長﹐但出口及台灣生產指數的成長﹐卻極為有限。由於貿易順差的縮減﹐民間消費對台灣經濟成長貢獻的重要性明顯提高﹐顯示台灣市場﹐也成為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部門。
平均而言﹐2005年消費者物價指數﹐較2004年同期上漲2.3%﹐而同期核心物價年增率為0.67%﹐顯示2005年油價雖然上漲﹐但並未反映在一般商品價格之上。不過﹐由於國際原油價格﹐仍於高檔盤旋﹐台灣物價後勢仍須密切留意。
另一方面﹐11月失業率為3.94%﹐不但低於上個月的4.07%﹐也創下90年3月以來新低。整體而言﹐台灣失業率呈現緩降趨勢。先前國際原油價格攀高的疑慮﹐在國營事業支持下﹐電價﹑油價調漲也未足額反映成本﹐有效維持台灣消費。因此﹐就目前來看﹐台灣消費應可維持穩定成長。
在投資方面﹐民間投資增幅有限﹐內部需求不足﹐是影響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在外部需求方面﹐儘管台灣外銷訂單仍保持較快增長﹐但因生產基地外移﹐台灣出口能力下降﹐出口成長速度較上年大幅下降﹐影響了外需對經濟成長拉動的貢獻。
但現階段生產外移情形大致暫趨穩定﹐不過11月份再創歷史新高的246.1億美元外銷訂單金額(年增率達24.58%)﹐極可能意味著2005年12月及2006年1月的出口動能﹐將持續提升。
在工業方面﹐由於台灣2005年第三季出口動能有所回升﹐11月台灣的工業及製造業生產指數﹐較2004年增長9.03%及10.01%。累計2005年1至11月工業及製造業生產指數﹐分別較2004年成長2.75%及2.49%﹐持續呈現改善跡象。
在服務業方面﹐就最大的商業(批發﹑零售及餐飲)部門來看﹐2005年9月營業額約9,000億元﹐較2004年同期約成長7.22%﹐累計2005年1至9月營業額年成長率﹐約為6.37%。若考慮物價上漲因素﹐實際2005年1至9月營業額年成長率約為5.18%﹐仍屬穩健成長。
《資料來源:動腦雜誌358期/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