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使用的行動電視訊號傳輸規格都不盡相同,每一個都各有利弊,目前台灣有了3G﹐也選擇了DVB-H。
2005年﹐可以說是行動電視概念年﹐用手機看電視這個議題﹐不斷被電信業者﹑電視台炒作﹐每家公司都有說不完的願景﹐好像不畫出一張行動電視的藍圖﹐就跟不上流行似的。手機用戶們也每天翹首盼望﹐希望這個美夢能早一天實現。現在﹐由於科技的進步與整合﹐手機不僅可以看電視﹐更進化成手機互動電視。而目前市場上真正進入商業營運階段﹐提供服務的行動電視﹐包括了與電信業者合作﹐透過3G網絡傳送的民視「台灣手機電視台」(簡稱台機電)﹑台視「Moekai」。另外﹐在2005台北影視節上首度試播﹐由行動電視策略聯盟主導﹐透過DVB-H(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Handheld)系統播送的手機電視﹐則是新加入的生力軍。
內容還沒播 規格戰先開打
同樣都是以手機為接收工具﹐這些五花八門的行動電視服務﹐到底哪裡不一樣呢﹖其實他們大同小異﹐會有這些奇怪的名詞出現﹐其實是業者為了搶食行動電視這塊大餅﹐所衍生出的一場規格戰。內容提供者(電視台﹑廣播電台﹑電影公司……)﹑電信業者﹑終端設備業者(手機﹑PDA製造商……)等﹐各自組成聯盟﹐為了創造進入門檻確保獲利﹐他們便使用不同的傳輸規格﹐讓想收看行動電視的用戶﹐只能選擇他們的服務。
規格戰的層次若提升到國與國間的競爭﹐便有助於該國的手機製造商﹑內容提供者﹐將產品輸出到外國販賣。例如韓國政府積極扶植的DMB(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系統﹐已被數個歐洲國家納為標準﹐日後韓製DMB手機必定是出口的明星商品。
目前台灣行動電視的主流規格為3G及DVB-H﹐3G網絡上已經有十幾個頻道開播了﹐而DVB-H則還處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
頻寬是3G致命傷
3G是Third Generation第三代行動通訊的通稱﹐主要可分為WCDMA與CDMA2000兩種規格﹐台灣電信業者中﹐除了亞太行動採用CDMA 2000外﹐其餘業者皆採WCDMA。3G服務除了語音通訊外﹐也大幅提高數據資料的傳輸速度﹐比目前的GPRS快了10倍以上﹐因此可以提供視訊電話﹑行動電視等服務。
以3G提供行動電視服務的優點在於﹐它是目前電信業者主推的服務項目﹐以一張3G執照標金逾100億新台幣的天價來看﹐電信業者為了回收成本﹐一定會積極建設3G基地台﹐發展服務內容﹐所以3G品質不需擔心。
加上現在3G上已有行動電視台開播並收費﹐3G手機電視已進入商業營運模式﹐使用者付費機制也已經建立﹐遊戲規則大致成形。因此可以預見﹐未來手機製造商必定會推出更多3G手機爭奪市場﹐手機使用者也將被制約在3G的世界中。
而3G是電信服務的一環﹐傳輸資料時是採一對一的方式﹐因此觀看手機電視時﹐可以收看來自電信業者提供的即時影音服務﹐就像看一般電視一樣﹔也可以運用VOD(Video On Demand隨選視訊)的方式﹐讓觀眾挑選自己想看的節目﹐符合行動電視隨時想看就看的特性。
但是﹐3G的基地台無法由2G升級﹐必須重新建立﹐業者勢必大量增加硬體建置成本。昂貴的傳輸費用﹐則是讓使用者近鄉情卻的主因。雖然中華電信3G開台後﹐3G的傳輸費已經殺到一分鐘3元的低價﹐甚至比打電話還便宜。但是在以時間計價的方式下﹐使用者若要看完一段最短5分鐘的節目﹐一次就要付15元﹐每天看2次﹐一個月就要900元﹐對許多使用者造成不小的心理障礙。使用者每次想用手機看電視前的猶豫﹐就成了3G行動電視最大的殺手。
然而﹐行動電視到底只是電信業者3G業務中的一項加值服務﹐再加上電信業原本的語音通訊﹑影像電話﹑圖鈴下載等服務﹐頻寬不足就成了3G發展行動電視最大的致命傷。
由於採用一對一的傳輸方式﹐每一個用戶都要佔用一部分頻寬﹐用戶愈多﹐傳輸速度就會變慢。最簡單的證明就是﹐當我們參加跨年或媽祖繞境活動時﹐連要打電話都撥不出去了﹐怎麼可能收得到電視訊號﹖
對此﹐行動業者必須以擴充基地台數量來因應。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加值處處長饒吉森指出﹐要服務同樣的人數﹐3G的基地台一定要比2G多﹐因為3G有呼吸效應。也就是說如果使用者太多﹐3G訊號涵蓋範圍會縮小﹐但是範圍內的用戶保證可以流暢地傳輸影音﹔不像2G基地台有人可通話﹐有人不行。
DVB-T成熟DVB-H崛起
因為3G上種種的限制﹐讓DVB-H有了崛起的機會。DVB-H的技術是從數位電視DVB-T(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 Terrestrial地面式數位影像廣播)衍生而來﹐訊號傳送方式採用一對多的廣播概念﹐與現在的無線電視相同﹐看DVB-H行動電視就和在家看電視一樣。
DVB-H一對多的傳輸方式﹐一方面使得負責發送訊號的內容提供者﹐在基地台建設完成後﹐不必因應用戶數的成長再花錢擴建設備﹔另一方面﹐因為DVB-H訊號發送一對多的特性﹐1個人看與10,000個人看﹐成本是相同的﹐可以省去3G因佔用頻寬所收取的傳輸費用。而一個6 MHZ的數位電視頻道﹐可容納十多個DVB-H頻道﹐有了更多發揮的舞台﹐對於內容提供者也更為有利﹐也更能豐富內容的多元性。
此外﹐由於DVB-H系統是專為手持裝置開發的﹐因此研發出較為省電的晶片模組﹐連續收看時間最長可以達到4個小時。而DVB-H在移動接收時也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及抗干擾性﹐符合行動電視使用者移動﹑即時﹑短暫收看的特性。
不過﹐DVB-H最大的優點同時也是最大的缺點。訊號採用廣播的方式傳輸﹐使DVB-H只能單向傳播資訊給使用者﹐使用者無法回傳資訊﹐無法達到行動電視重要的特點--雙向互動﹐大大減低DVB-H與網路等新興媒體的競爭力。加上廣播訊號不強﹐一進地下室就收不到﹐收視品質恐怕會有許多死角﹐得另加強波器解決。
而且若要採用DVB-H標準﹐各家電視台就要投入大筆的資金﹐光是更新硬體設備以轉換﹑發射DVB-H訊號﹐就至少需要30~40億元﹐還不包括要為手機量身訂做節目的費用。但是電視台的資金不像電信業者那麼雄厚﹐以老三台的情況來看﹐連維持現狀都很拼了﹐更不用說要掏出一大筆錢﹐投資在無法馬上獲利的基礎建設。
整合3G與DVB-H
既然使用3G與DVB-H收看行動電視﹐都有致命的缺點﹐究竟什麼方法才是行動電視的解決方案呢﹖行動電視產業交流會會長翁樸山表示﹐3G與DVB-H各有所長﹐整合兩者所能提供的服務﹐就是台灣行動電視的答案。
翁樸山指出﹐DVB-H採廣播的方式﹐較符合傳播的經濟效益﹐但DVB-H無法將使用者訊號回傳的弱點﹐就需要透過電信業者的3G等無線傳輸服務幫忙﹐達成行動電視也是互動電視的效果﹐如此才能吸引更多使用者以及廣告主﹐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營運網路。
舉個例子﹐許多政論性節目就可以製作成手機節目﹐尤其遇上大選時﹐透過DVB-H傳送給廣大的選民。民眾 可以在等公車時收看﹐還可以一邊和朋友討論。節目進行到高潮處﹐現場開放民眾call in﹐觀眾手上的手機正是最方便的工具。此外﹐若舉行現場民調﹐民眾也可以透過電信網絡回傳意見。凡此種種都將為電信業者帶來大量的語音﹑數據傳輸營收。
行動電視摸索營運模式
然而﹐目前全球尚未有行動電視的成功典範可供參考﹐未來台灣的行動電視若要進入商業營運﹐獲利模式是什麼﹖積極投入行動電視策略聯盟的中環公司通訊部副總經理石佳相表示﹐DVB-H的優勢就在於頻寬充足﹐能夠提供免費頻道﹐先引起民眾使用手機看電視的興趣﹐進而促使民眾換購行動電視手機。
免費頻道的角色在吸引觀眾﹐活絡收視﹐但須比照傳統電視台賣廣告的方式平衡支出。收費頻道方面﹐則可以考慮以「包月制」收取固定月租費﹐讓民眾收看全部頻道﹔或者採「頻道套餐制」﹐觀眾可以挑選喜愛的頻道組合付費收看﹐頻道套餐還可以搭配手機促銷﹐消費者買了手機就可以看電視。
目前中環主導的DVB-H行動電視已經開始試播﹐預計2006年第二季進入商業營運測試﹐那時正好搭上2006年的德國世界盃足球賽熱潮﹐所以預定下半年開始收費。石佳相認為﹐行動電視市場將於2007年趨於成熟﹐而2008年中又有北京奧運﹐所以預估到時候就能達到損益兩平﹐進而於2009年底開始獲利。
而國際手機大廠中﹐推廣行動電視最積極的NOKIA﹐已經在台灣推出第一款DVB-H行動電視手機NOKIA7710。更預計將在2006年第二季﹐推出台灣第一款內建DVB-H訊號接收器的手機N92。
再加上政府計劃以2年92億打造公共電視集團﹐其中一項重點計劃就是發展DVB-H行動電視。公共電視策略研發部經理徐秋華表示﹐目前業界對行動電視還存有許多疑慮﹐不願貿然投入。而公視拿政府補助﹐就要當業界的先鋒﹐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往後研發有成之後﹐再導入民間力量共享成果。
行動電視要採製播分離
如此看來﹐行動電視的未來似乎一片大好﹖資訊工業策進會協同研究員高振偉持保留的態度﹐他認為﹐目前台灣電視台的經營模式是採製播合一﹐電視台拍片並負責傳播給觀眾﹐這樣的模式如果繼續沿用到行動電視上﹐將產生電視台本身資源不足﹐無法製做﹑提供觀眾想看的節目。
這是因為數位化後﹐同樣的頻寬可以承載更多頻道﹐電視台將無法投資建置這些多出來的頻道。他指出﹐未來行動電視的主導權將回歸到內容提供者身上﹐行動電視應該導入製播分離的觀念﹐將內容產品集中到一個大編輯台上﹐由內容整合者扮演7-ELEVEn的角色﹐將內容上架銷售﹐轉換成獲利後再一同拆帳﹐如此可以保證資源的有效利用。
無論台灣的行動電視未來將怎麼發展﹐在這股世界潮流下﹐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用手機看電視將是民眾生活中的一部份﹐就像照相手機的普及﹐不管你須不需要﹐它都勢必會發生﹗
《資料來源:動腦雜誌357期/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