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國際行銷的標準﹐台灣商品只在「品質」上做得穩﹐在「品牌」上沾上邊﹐在「品味」上還差得遠。
回歸到最原始的商品買賣﹐顧客最在意的就是「品質」。所有的廣告﹑行銷﹐如果不依附品質﹐終究是鏡花水月﹐空歡喜一場。「品質﹑品牌﹑品味」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創造品質是第一步﹐建立品牌是第二步﹐培養品味是第三步。
以國際行銷的標準而言﹐台灣商品充其量只在「品質」上做得穩﹐在「品牌」上沾上邊﹐在「品味」上還差得遠。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以「微笑曲線」中加工製造的苦哈哈嘴型﹐勉勵大家往嘴角兩端的「行銷」和「品牌」發電﹐確實洞見了台灣產業的癥結。
台灣這些年來也有一些品牌﹐但放大到國際市場﹐都只能算是「小而精」﹐「宜而爽」﹑「美而廉」﹐還不能搖成國際品牌的「威而剛」。
也許全世界有五成的人﹐都用台灣人所做的筆記型電腦﹐但賺錢的卻是Dell﹐HP﹐而不是廣達。台灣代工製造的「品質」一流﹐但開創行銷的「品牌」卻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品質是樹枝﹐開枝散葉的能量在品牌﹐而開花果的豐收卻在品味﹐一襲香奈兒衣服﹐一身愛瑪士西裝﹐它的價錢來自名媛紳士對品味的偏好﹐所產生的高附加價值﹐已經超越「品牌」效益。幾乎所有「奢華精品」(Luxyvy)包括珠寶﹑服飾﹑皮包﹑汽車﹑名錶等﹐都是以品味取勝的商品。
有一則笑話說﹕台灣能自創品牌而聞名世界的唯一品牌﹐只有LP﹐而不是LV。
這笑話有些冷﹐但也顯示了一份無奈。台灣何時可以有名滿全球的品牌﹐或者產品的品味﹐可以讓全球的消費者尋「聲」而來﹐聞「味」而至﹐願意掏出大筆鈔票﹐搶購珍稀﹑奢華﹑限量的商品﹖
一個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軸政策的國家﹐到底能否結合民間產業的創意﹑行銷﹐啟動政府的輔導﹑帶動力量﹐共同將MIT的(Made In Taiwan)產品﹐轉化成為具全球「品牌」的商品﹐可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由Quality品質﹐到Brand品牌﹐再到Taste品味﹐Q﹑B﹑T成長過程中﹐是廣告及行銷人員的推波助瀾力量﹐不但是挑戰﹐也是機會﹐大家全力以赴吧﹗
(莊重為資深評論者﹐歡迎來信editor@brain.com.tw)
《資料來源:動腦雜誌353期/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