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政府文化創意的培養下﹐誕生了哈利波特﹐也為羅琳帶來上億身價。反觀胡鬧的台灣文化生態﹐當然出不了另一個羅琳﹗
哈利波特第六集上個月在全球同步上市﹐繁體中文版預計10月份出爐﹐而電影版《哈利波特》第四集也即將在年底上映﹐今年顯然又是一個「哈利波特年」。自從英國女作家J.K.羅琳創造哈利波特以來﹐不僅為她自己帶來上億英鎊的身價﹐更為她的出版商Bloomsbury創造驚人報酬﹐去年淨利就已達一千兩百萬英鎊。
當然﹐哈利波特創造的經濟效益不僅於此﹐前兩集改編電影的全球票房收益﹐估計超過十億美金。而在去年公佈的全球最會賺錢的小說或卡通人物排行榜中﹐哈利波特只僅次於小熊維尼和米老鼠﹐已創造29億美金的營收。
在經濟上如此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當然是企業家夢寐以求的典範﹐無怪乎台灣某位媒體企業大亨去年在訪問中一再向羅琳致意。
這位企業家對台灣頗受敬重﹐已經退休的新聞學教授徐佳士抱怨道﹐學校老師只教學生寫文章批判人家﹐卻沒有教他怎麼樣像哈利波特的作者會賺錢。
不過﹐大亨看到的畢竟只有結果﹐而且是經濟上的結果。羅琳在創作出哈利波特之前﹐是個領英國政府救濟金度日的單親媽媽﹐創作過程絕不輕鬆。
過度美化羅琳的成功﹐對她不公平。因為創作者不是從石頭裡迸出來的﹐而是跟她所處的社會密切相關。例如﹐英國雖然不是歐洲國家中社會福利做得最好的﹐但至少相關制度還算完善﹐羅琳也才能夠撐過哈利波特誕生前的階段。
更重要的是﹐從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看到的精采冒險情節﹑令人讚嘆的想像力﹐以及豐富的英國文化元素﹐都絕對不會是天外飛來的。英國社會必然提供了一個肥沃的文化土壤﹐讓羅琳的創意和想像力得以紮根。
想想﹐英國的出版事業是如何蓬勃發展﹐英國政府在文化創意的人才培育上投注了多少資金﹔以及全世界最大的英國公共電視BBC﹐提供英國人多少深度的戲劇﹑新聞和紀錄片節目。
如果說﹐我們的電視一天到晚都是提供聳動新聞﹑煽情戲劇﹐和胡鬧的綜藝節目﹐那麼﹐台灣當然出不了一個羅琳﹗
(魏玓為淡大大傳系助理教授﹑媒體改造學社社員﹐120196@mail.tku.edu.tw)
《資料來源:動腦雜誌352期/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