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的重點還是廣告的目的要以什麼策略來執行,創意則是輔助策略的工具,不應該因為創意而犧牲了策略目的,否則創意再好,也達不到廣告的目的。
(文/溫慕垚)廣告的創意無限,其表現方式可分用理性或是感性兩種,而理性與感性也是行銷希望打動消費者的策略選擇。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都是理性的,雖然行銷人都希望能透過行銷包裝與溝通,讓消費者「昏頭」,失去理性產生「衝動性購買」,進而達到銷售的目的,但事實上,消費者在「衝動」前都是經過理性思考,一定有什麼理性的決策讓消費者「衝動」。就像是許多Apple的支持者,每當Apple出新商品時,就不畏辛苦的排隊去購買,乍看之下,這群人是衝動的,但Apple所創造出來的品牌形象,不就是這群人在衝動前的理性決策嗎?(不要以為品牌形象是感性的,任何成功的品牌,背後一定有理性的支撐及長期的累積,才能形成)所以,行銷人不應該只想著要如何對消費者「洗腦」,而是要真正拿出讓消費者會願意購買的理由。至於廣告要用理性或感性的包裝手法該如何選擇呢?理性廣告是希望能說服消費者,而感性廣告則是希望能爭取消費者的心理認同。商品本身若是真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就應該以理性的訴求去說服消費者,而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廣宣方式,因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絕對是因為商品本身有可以滿足其需求的地方;但若商品本身沒有突出之處,例如金融服務業等,很難在商品(服務)本身找出差異來說服消費者,就只能用感性的訴求去爭取消費者認同,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感性訴求,也必須要與商品(服務)的內容有關,才能在感性的認同之外,衍生出理性的說服力。
純感性訴求的廣告,需要有品牌位階來支撐,因為,感性訴求是在對消費者提出一些觀念,但由不同品牌所提出來的力道及說服力,會完全不一樣。例如年初大眾銀行推出的一支老母親飄洋過海幫女兒做月子的廣告,許多人看到結尾是大眾銀行的廣告時,會覺得無法連結,一來是因為感性的故事本身與大眾銀行的商品力無關連,另一方面則是大眾銀行的品牌位階還不足以說服消費者信任它所說的話。但若大眾銀行的廣告在片尾,加上大眾銀行即將發行母親卡,或是在母親節前夕播出並註明感念母親的偉大,就可以讓消費者產生認同,這是從與商品的關聯度來著手;若以品牌位階來說明,若這支廣告是由中國信託來執行,以中國信託的知名度及品牌形象,你會不會就覺得這支廣告其實拍得不錯呢?
雖然廣告要走感性路線還是理性路線,是可以由行銷人來選擇,但只要商品力許可,最好是先用理性的訴求獲得消費者的認同,進而產生購買行為(因為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是理性的),當商品有一定的銷售量,有足夠的口碑形成,再以感性的訴求方式來建立品牌形象,那個時侯的品牌,才有說服力,感性的廣告,才有其效果。
櫻花除油煙機最近播出一支去年的廣告,內容是一個外國年輕人,為了要對女友表達愛意,所以去刺青店刺青,刺青師傅建議他刺個中文字「買櫻花送油網」,因為這在台灣代表了永恆的承諾。買除油煙機送油網,是一個理性的促銷訊息,但用感性的創意包裝,其結果會是如何呢?若這是櫻花送油網活動的第一支廣告,那我會覺得因為想要展現「創意」,而減弱了廣告的策略目的(促銷)。因為當你第一次看到這支廣告,正被廣告的內容吸引時,卻出現「買櫻花送油網」的訊息,會覺得不搭調,這種做法在網路或許OK,但在電視廣告上卻不一定合適(不同媒體,因為消費者使用的形態與心態不同,不應該用相同的手法溝通),因為太多電視廣告接續播出,消費者只會在很短時間接收及判斷電視廣告的內容,若是一支促銷廣告,就應該要讓訊息單純,讓消費者在最短的時間了解到促銷的內容;但由於櫻花送油網的活動已行之多年,所以其促銷訊息已經被消費者所熟知,用點詼諧的創意,倒可以增加消費者觀看的吸引力,進而重複促銷的訊息。
廣告的重點還是廣告的目的要以什麼策略來執行,創意則是輔助策略的工具,不應該因為創意而犧牲了策略目的,否則創意再好,也達不到廣告的目的。消費者多喜歡看感性的廣告,而創意人也喜歡想感性的故事,因為比較有發揮的空間,但身為一個行銷人,如果廣告的目的是理性的,就要讓消費者理性的接收到訊息,因為廣告得獎,不代表對銷售會有幫助。(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iPHONE的出現改寫了智慧型手機的定義,同時帶動了智慧型手機的風潮;阿凡達3D電影上片後,掀起了一陣3D旋風,各種播放的工具(如電視、電腦螢幕、投影機、相機..),都開始轉往3D發展。身為消費者,你真的知道什麼是智慧型手機以及3D電視嗎?你真的需要智慧型手機或是3D電視嗎?到底是消費者需求引導廠商的供給,或是廠商的創新引導了消費者的需求?在下週的專欄中再跟各位讀者分享。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覺得感性的廣告訴求一定比理性的有效果嗎?
2. 你覺得有什麼行銷事件或現象,希望能提出來分析及分享?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論壇、Facebook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