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影片的「翻創」,看似易如反掌,大多卻都要冒著畫虎抑或類犬的風險──一方面不管怎麼翻,它總會引來觀者又愛又恨,正反兩極的評價。另方面,翻造的影片不管學得再神似,也很難得到原創般的尊敬。
▲台新銀行信用卡「31紅衣女篇」TVC從開頭到結尾,連演員最後就地解散的方式,幾乎都是可口可樂2006年著名的廣告影片「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的翻版,為何台新銀行的「31紅衣女篇」廣告,會如此不避諱的拿別人家的廣告來如法炮製,全盤照抄呢?
▲可口可樂2006年著名的廣告影片「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運用3條帶狀,造型裝扮一模一樣的演員,在鏡頭前一字排開,配合移動式的鏡頭,演出固定式的連續性動作,再原地解散,服裝、造型所耗費的心力與人力,加上運鏡之巧妙,讓觀眾看了無不為之拍案叫絕。
(文/唐崇達)有常在看國際廣告作品的人,應該會覺得台新信用卡這支TVC,蠻眼熟的吧?
由成排造型裝扮一模一樣的紅衣女郎,在鏡頭前一字排開,演出固定式的連續性動作,看起來簡直就是2006可口可樂著名的廣告影片「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的翻版《如對照圖》!
果不其然,一播出後,立即引來了抄襲的爭議和批評。
在這裏,我雖無意當廣告判官,但他山之石,既可攻錯,也正可藉此討論,廣告適合拿別人家的廣告來如法炮製嗎?
若光從台新信用卡影片的架構與拍攝手法來看,不用說,這無疑是複製!
但客戶及廣告人,為何甘冒千夫所指「擺明全盤照抄移植」呢?
在西洋近代美術史上興起一種概念,將現有的知名藝術品,加以不同形式的重製及重組後,呈現在眾人眼前,稱之為「翻造」或「翻創」(transcreation)。就像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及米勒的「拾穗」,三不五時就被人給拿來翻製開玩笑,看來雖翻仿了原有著作,但其實是意在搭便車搞笑。觀眾也大都知道,翻的重點不是在抄,而是在引人會心的一笑。
但即使如此,廣告影片的「翻創」,看似易如反掌,大多卻都要冒著畫虎抑或類犬的風險──一方面不管怎麼翻,它總會引來觀者又愛又恨,正反兩極的評價。另方面,翻造的影片,既是拾人牙穗的仿製者,雖因動機不同,而不能完全被歸類為「山寨」,但不管學得再神似,既非原創,也就註定很難超越原創,更別說是得到原創般的尊敬。
同時,這類的廣告,成可能在於以魚目混珠所引起的側目,但也可能因為混淆視聽所引來的鄙夷與厭惡,而把品牌的信任感,給送進墳墓。
翻創影片,惟一能因為「抄」而超越舊作的機會,就在於能否把原著、原作、原味或原創,給顛覆到讓人拍案叫絕(如:周星馳在台灣已被重播超過八百遍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及拿海尼根啤酒的「驚聲尖叫篇」來Kuso惡搞的三星手機「驚聲尖叫篇」《註》)。由這點來看,台新銀行信用卡的「31紅衣女篇」,既看不出顛覆的落差、笑點及創意在哪裏,所演的只是動作上的東施效顰,也就很難避免抄襲之譏了!
不過若從學習技巧的觀點來看,「抄」也未必是件壞事,就像學書法一樣,想學得顏真卿或柳公權的字跡,本就該從臨摹開始!特別是能拿銀行口袋裏的錢,來摹擬知名廣告影片的拍攝技巧,就算創意追不上別人,起碼能亦步亦趨的望著別人的步履,過過乾癮,學學別人扭腰擺臀的樣子,也不能說完全一無所獲。
更何況,它還如願引起大家熱烈的探討(無論是討論還是討伐)…
只是台新銀行「31紅衣女篇」的TVC,雖成功引起話題,但我文章從頭到尾,怎都沒提到廣告裏,在談啥內容呢?不是我不提,而是當大家的焦點都放在這支廣告是否算抄襲?或被裏頭的31個正妹美不美麗所轉移?誰還會去關心廣告裏,到底在傳達什麼訊息。(唐崇達為文案達人創意事務所執行創意總監)
《註》請點選三星手機「驚聲尖叫篇」
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認為這支TVC是抄襲還是翻創?你贊成這種全盤照抄的手法嗎?
2. 當你看完廣告你知道台新銀行在賣什麼嗎?你會記住他的商品嗎?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論壇、Facebook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