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號348期動腦雜誌)在競爭激烈的財經雜誌市場裡﹐財訊走過了豐碩的半甲子。面對大開本時代來臨﹐財訊3月起也改頭換面。這31年來﹐財訊是如何成為報導犀利的財經刊物﹖
在眾多刊物中﹐財訊一直是最吸引企業經營者閱讀的刊物之一。因為﹐文章裡有最多赤裸裸的政商內幕﹐有憑有據的數字分析﹑毫不留情的批判﹑活潑生動的標題﹐都是財訊的獨門絕活。另外﹐財訊報導傳播圈老闆秘聞的功力﹐更是一把罩。
直搗核心的批判﹐總是讓政商名流又愛又恨﹐卻又超想看﹔而不報導肚臍以下的話題﹐也贏得尊重。
1974年以30萬新台幣成立﹐至今已邁入第31個年頭的財訊﹐不但沒有老態﹐還要追趕流行把版面改大。31年來﹐財訊除了深具內幕性的報導吸引讀者外﹐穩健的財務和逐年攀升的發行量﹑廣告量﹐更讓財訊在財經雜誌市裡佔有重要的一席。
不僅如此﹐財訊還陸續成立了先探週刊﹑財訊快報﹑典藏雜誌﹑今週刊﹑財訊出版及財信網科﹐提供讀者更多元的服務﹐也快速發展成為多角化經營的媒體集團。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財訊能穩健地走過31年﹖這背後的故事是什麼﹖讓好幾個部長下台﹑企業跨台的辛辣報導﹐又是如何被揭露出來﹖
從證券市場起家的財訊
財訊前身是永漢證券市場研究部的研究報告「股市瞭然」﹐聽名字就知道在報導股票市場情況。從原本半年刊到季刊﹐「股市瞭然」一直有群忠心的股票族在閱讀。
由於「瞭然」音同台語的「了然」(形容沒用的意思)﹐因此﹐在第21期更名為財訊﹐改為雙月刊﹐並在30期改為月刊。不過﹐雜誌社的人手實在太少﹐改為月刊的財訊﹐常常都是三個月辦二期﹐報導的內容雖然加入了創辦人邱永漢的專欄﹐但仍以股票為主。
到了第34期時﹐林健煉(當時財訊總編輯﹐現任自由時報副社長)加入財訊後﹐才開始加強對企業的報導﹐讓財訊的內容較為豐富。
令人意外的是﹐專門報導財經新聞的財訊﹐居然在第36期(1985年)時挻攬了當時對股市一點都不懂﹐甚至還極為厭惡的謝金河(現財訊執行長)當採訪主任。
28歲的總編輯奠定 財訊「政﹑經」雙辣
年輕氣盛的謝金河加入財訊時才26歲﹐當時還在就讀政治大學東亞所﹐是個政治狂熱份子﹐一心一意只想揭露政治的黑暗面。
從報導王永慶的台塑企業集團宣佈要在花蓮的崇德工業區﹐興建一座年產600萬噸的最大水泥廠﹐揭開「水泥廠爭霸戰」後﹐再到報導國泰集團旗下的台北十信發生130億債務的金融危機﹐造成民眾擠兌。才短短兩期﹐就讓財訊的聲名大噪﹐成為台灣最知名的「修理業」﹐專門修理台灣的政商。
這些辛辣的政商內幕報導﹐不但奠定財訊在台灣不可動搖的地位﹐也讓謝金河備受孫文雄(財訊社長)的肯定。
然而﹐儘管謝金河再怎麼會修理政商名人﹐永遠都只懂得財訊的1/2﹐因為還有1/2是財訊的本質—「股票財經」。因此﹐謝金河心想﹕「如果想當上總編輯﹐就要懂得什麼是股票。」
於是﹐謝金河在1977年時﹐買了人生中第一張股票﹐痛下決心研究股票﹐每天躲在政大的社會科學中心﹐把1962到1977年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從頭到尾K一遍。爾後﹐不但開啟了財訊政經合一的報導方向﹐也讓謝金河從1978年開始在財訊快報擁有專欄﹐甚至變成政治財經專家﹐還兼股市名嘴。
靠剪訃文挖新聞
看財訊的讀者﹐除了期待股票分析外﹐還要看政經內幕。不過﹐令人好奇的是﹐這麼多的內幕到底哪裡來﹖財訊總編輯曾嬿卿表示﹐財訊最大的嗜好是剪政商名流的訃文。
原來﹐透過長時間連結訃文中密密麻麻的家屬列表中﹐財訊就可以看出來所有政商名流的關係﹐一察覺到蛛絲馬跡﹐就可以利用這個龐大的關係表來找新聞。因此﹐台灣每個代表性的企業﹐在財訊的資料庫裡﹐都有一本厚厚的檔案﹐以便在新聞來時做最深入的報導。
舉例來說﹐1991年發生的華隆公司低價出售國華人壽股票案(每股2,800的股票只賣120元)﹐財訊懷疑交易涉及不當利益輸送﹐並從資料庫查出買者張家宜是當時交通部長張建邦的女兒。這篇報導不但在股市及政壇引起軒然大波﹐出刊後一星期後﹐張建邦即黯然下台。
政府公報也是財訊的最愛。例如財訊曾報導台灣企業家擁有自耕農身份的新聞﹐就是因為謝金河在政府公報中發現王永慶有自耕農身份後﹐才請記者到地政事務所一筆一筆翻資料﹐才找出台灣所有具有自耕農自份的企業家。此外﹐財訊在報導時﹐多用描述性的方式報導﹐為的就是讓消息來源能夠毫無掛礙地講出事實。
200元貴族雜誌 一賣就是30年
值得一提的是﹐一本200元的財訊(當時其他的黨外雜誌一本才賣50元)﹐在1970年代算是貴族刊物。因此﹐財訊當時的收入光靠發行收入就很足夠了﹐至於廣告部份則是多的收入。
不過﹐當時出刊時間不一定的財訊﹐從來不敢先跟讀者收錢﹐一直到要送印前才會在報上刊登財訊要出刊的廣告﹐請讀者用單期劃撥單訂閱。當時﹐甚至還有許多迫不及待的讀者跑到中和的沈氏印刷等書﹐可見當時財訊熱賣的情形。
財訊廣告部經理李淑華表示﹐財訊出刊到現在﹐從幾千本到現在的幾萬本﹐光靠發行就賺錢了﹐廣告收入對財訊來說﹐一直都是附加的﹔一直到2000年隨著媒體市場變化﹐廣告收入才漸漸追上發行收入。
小開本到菊八開的掙扎
看了財訊30年﹐突然間變大了﹐讓很多老讀者很不習慣。「這樣的不習慣來自對小開本的感情。」抗拒改版十多年的謝金河﹐手裡同時拿著大小開本的雜誌﹐說出了他對小開本的情感。
細探財訊為什麼30年來要用小開本﹖謝金河一手把小開本和大開本的雜誌同時立了起來﹐結果﹐只有厚厚的小雜誌能站起來。原來﹐財訊的創辦人邱永漢在創刊時認為﹐他一定要辦一本能「站起來」的雜誌。於是﹐30年來﹐即使小開本的雜誌都不存在了﹐社內改革聲不斷﹐財訊依然維持小開本。
不過﹐小開本的時代終究過去了。為了更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更符合廣告主需求﹑讓版面更美觀﹐財訊內部經過二年的積極革命﹐財訊終於長大了。
謝金河強調﹐對小開本的感情會永遠留在心中﹐長大後的財訊會用更好的內容來滿足消費者和廣告主。
財訊31年來﹐在台灣的財經政治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見證了台灣的政經史。現在﹐雖然換了新風貌﹐仍將繼續扮演它讓讀者看得懂﹑吃得飽的經濟學使命。
註:財訊小檔案
■財訊前身﹕永漢證券市場研究部「股市瞭然」研究報告
■創刊時間﹕1974年8月1日 ■資本額﹕30萬
■經營團隊﹕
創辦人﹕邱永漢 社長﹕孫文雄 執行長﹕謝金河
歷任總編輯﹕林健煉﹑謝金河﹑梁永煌﹑曾嬿卿
《消息來源:動腦雜誌348期/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