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何種商品的行銷,都應該要把自己當做「服務業」,因為服務業會以顧客的需求為重心,才能真正做到「消費者導向」的行銷。

圖/摘自uniqlo.com/tw
(文/溫慕垚)市府轉運站旁的阪急百貨已於10月7日開幕,但比百貨本身更引起話題的,莫過是日本的平價服飾品牌UNIQLO在台灣開出第一家分店,就在阪急百貨B1,開幕第一天即使不是假日,仍是大排長龍等待進場採購,店家的商品更是賣到手軟。其他的平價服飾品牌如HANG TEN、GIORDANO等,都整兵備戰,甚至降價以對,到底UNIQLO的魅力何在,讓台灣消費者趨之若鶩?

筆者特別買一本UNIQLO創辦人柳井正所著的「一勝九敗」來拜讀,日後有機會再做書摘與各位分享。台灣UNIQLO的CEO高土反武史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UNIQLO秉持著「衣服是配角,人才是主角」的經營理念,也就是服務才是UNIQLO的核心價值,在台灣的UNIQLO將以超越日本的服務為目標。UNIQLO是否真如高土反先生所言的那麼好,由於筆者到了阪急百貨門口,看到那麼多人不畏風雨在排隊,就打了退堂鼓,只好讓讀者自己去驗證了。但UNIQLO的經營理念,則是現代行銷的精髓。

不管是何種商品的行銷,都應該要把自己當做「服務業」

因為服務業會以顧客的需求為重心,才能真正做到「消費者導向」的行銷。許多產業自己歸類為製造業,雖然也會做許多市場調查,但真正在研發商品和行銷時,很容易落入生產者導向的陷阱,原因在於資源與技術有限,商品本身很難做到完全符合消費者需求,但已投入極高的研發和生產成本,所以會自我催眠,認為自己的商品是宇宙無敵,而以自己以為的商品特點去行銷,但這些特點卻未必是消費者的需求,這種行銷就會變成生產者導向。

行銷4P都可能會有生產者導向或消費者導向,端看行銷人員的觀念,商品由於資源和技術的限制,很難完全符合消費者需求,但至少要以消費者需求的優先順序,來作為商品滿足消費者的指標,只以差異化為開發訴求的商品,很容易落入生產者導向的思維;價格也是一個行銷人的迷思,房仲業的名言,「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其實這句話就是生產者導向的思維,不同消費者對同一商品的價值認定不同,因為降價而購買的消費者,其實已經不是當初訂價所針對的目標對象了。

通路行銷為近年來的顯學,因為經濟不景氣,導致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時間更長,往往要到通路才決定,也提高「最後一哩路」的行銷重要性,要在通路以消費者最容易接觸且接受的方式去行銷,就必須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甚至是在不同賣場及賣場不同角落的需求)才能達成;最後是行銷的宣傳面,若朝著「突顯商品特點或差異」的方向做行銷,就是生產者導向,唯有以「突顯消費者利益及需求」的行銷溝通才是消費者導向。

受限於文章的長度,無法說明太細,但重點是事事以消費者需求為思考的起點,才不會被自己的商品所迷惑。回到UNIQLO進入台灣的案例,同為平價的競爭品牌若沒有認知到UNIQLO真正吸引消費者的地方是什麼,而只是以降價促銷的方式來對應,將只會吸引到一些價格導向的客群,原本和UNIQLO重疊的客群,將一去不復返。

UNIQLO挾日本品牌的優勢(台灣消費者對日本品牌有先天上的好感),再加上服務的核心價值,會被這些特質吸引的消費者,其購物需求將不只是價格,競品若沒有在實質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核心點上做改變,徒然以價格策略企圖挽回市場,其結果只是犧牲利潤,而且陷入價格競爭的紅海,將自己品牌變成低價品牌,日後若UNIQLO的通路擴大時,將更難與其抗衡。不過,也有報導指出UNIQLO在台灣的定價偏高,甚至衣服有瑕疵等,若自許為服務業,但在商品本身出了問題,仍然會衝擊消費者對其品牌的信心。(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認為UNIQLO的品牌價值是什麼?
2. 覺得競爭品牌以價格操作的方式是否能贏回消費者的心?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論壇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