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包裝向來是希望隱惡揚善,以美化商品,吸引消費者購買,但有時侯,巧妙的運用人性的負面情緒,更能突顯行銷的效果。
(文/溫慕垚)上週六前往國家戲劇院欣賞百老匯全本音樂劇「變身怪醫」,近三個小時的演出全無冷場,觀後只有一個感覺-感動。
這齣音樂劇主要是描述一名醫生,矢志要找出人性善與惡的根源,希望能去除人性的劣性,創造一個善的世界。由於無法得到人體實驗的許可,因此,這位醫生以自身為實驗樣本,但卻被自己的黑暗面控制,最終是悲劇收場。本齣戲除了劇情張力十足,以及男主角一人分飾兩角(兩種個性)的完美詮釋外,整個故事也發人深省。
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人性也絕對有其劣根性。其實,善惡是一體兩面,若沒有「惡」,那人們對「善」也不會有感覺。行銷包裝向來是希望隱惡揚善,以美化商品,吸引消費者購買,但有時侯,巧妙的運用人性的負面情緒,更能突顯行銷的效果。
所謂人性的負面情緒,指的是害怕、懷疑、貪心等(不是指心存惡念哦),因為有些時侯,消費者對正面的描述已經太熟悉,所以產生麻痺感,或是某些商品或服務,消費者會心存苟且,避而不見。例如,保險商品的推廣,由於保險的內容很難差異化,所以多數保險業者採用感性的描述,來增加消費者的熟悉與認同,希望當消費者「想到」要買保險時,會跟自己的品牌有所連結。近年來由於保險的意識逐漸普及,在早些年要推保險,就是用自己的人際關係在推廣,甚至有些人避諱保險。多年前安泰人壽的-死神系列廣告就引起一些爭議,但不可諱言,達到很好的廣告效果,讓消費者記憶深刻,因為當「碰」到時,消費者才真的會想到保險的好處。前陣子明台產物保險的一系列「事件」廣告,也令人印象深刻。這都是透過人性的「害怕」來加深廣告效果。
其他如一些挑起消費者擔心的廣告手法,例如冷氣品牌間紛紛提醒消費者要「注意」產地、省電等,就是透過消費者「懷疑」的不信任感,企圖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同時轉移消費者的判斷,營造對自己有利的環境。又如許多促銷的手法,就是利用消費者「貪心」的意念,讓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感覺到「賺到了」的感覺,這也是行銷者最常用的人性弱點。
行銷的目的固然是隱惡揚善,但適度的運用人性的負面情緒,有時可以在一片歌功頌德中被突顯出來,或許可以達到更好的行銷效果。當然,負面情緒的使用要比正面情緒小心許多,否則很容易引起負面的爭議,或是消費者的反感。像是近來一些線上遊戲以「性」做話題,固然引起了極大的注意,而且對目標客層或許也達到了吸引的效用,但品牌為此付出的代價就難以估計了。(溫慕垚現任台灣樂金(LG)廣告行銷部經理)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覺得負面表述的廣告是否會引起消費者的興趣﹖
2. 你對於一些負面表現的廣告會有負面的印象嗎?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論壇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