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大眾媒體,在現在的消費者行為及媒體環境下,其實是小(分)眾媒體的組合,若在各個分眾媒體經營,更深入分眾消費者的需求,所謂的大眾媒體也會受到極大的威脅,甚至是逐步崩潰。
(文/溫慕垚)GOOGLE退出中國市場,表面的原因是不滿中國政府放任駭客,同時對於媒體的箝制,但GOOGLE雖為全球第一大搜尋入口網站,但在中國市場也僅占有三成的市佔率,商業週刊第1167期形容,GOOGLE是被大陸的網站(其他競爭品牌)給「擠」出去的,是非常好的說法。
行銷的準備工作是要先對市場有所了解,除了對顧客及競爭對手的了解外,整個產業的趨勢,以及該市場的政經環境和社會文化也要有所著墨,因為所有的競爭對手都面對一樣的市場環境,誰能洞燭機先,就能領先對手一步。即使GOOGLE認為中國政府刻意打壓,但這也是它要進軍中國市場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就像是南韓的消費者對於國產品牌的認同度遠高於其他市場,其他國家的品牌要切入南韓市場,若不認清此一現實,徒然怨歎市場不公平,只是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
除了政治面的因素外,GOOGLE以綜合性的入口網站領導者自居,提供多種網路服務,就像是網路界的「大眾媒體」,在全世界居於領導地位;但面對消費者行為及需求愈來愈分眾的情況下,所謂的「大眾媒體」將面臨挑戰,因為沒有一個媒體可以同時滿足所有的消費者需求,即使勉力為之,將耗費鉅大的成本,勢無法達成資源的最適配置。以中國市場為例,「百度」的中文搜尋功能遠比GOOGLE更深入,甚至可以用語音搜尋的方式,滿足中國市場消費者對「搜尋」的需求;其他如優酷網之於YOUTUBE、淘寶網之於eBay等,都是以更貼近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方式,在中國擊敗全球知名網站的實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商業週刊第1167期)
許多大型媒體提供了綜合性的需求,希望能以多種服務來增加網友的使用率,若要與這些媒體競爭,需要花費極高的投資而且不見得能奏效,但若以另一個方向來看,所謂的大眾媒體,在現在的消費者行為及媒體環境下,其實是小(分)眾媒體的組合,若在各個分眾媒體經營,更深入分眾消費者的需求,所謂的大眾媒體也會受到極大的威脅,甚至是逐步崩潰。
大家習慣將電視稱為大眾媒體,但在台灣的電視節目,能有1%以上的收視率就是不錯的節目了,所謂投資大眾媒體,其實是在眾多的分眾節目中,累積出「大眾」的收視率,因此,電視廣告的購買,必須要注意頻道別、節目別、時段別等,以符合目標客層的收視習慣,而非只是把錢花在電視廣告中,就能將目標顧客一網打盡,而是要分許多的小網累積,才能獲得大眾之效。
有人說大眾媒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只是看到了媒體的現象,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消費者的媒體接觸習慣改變了,可以接觸媒體的時間及管道增加了,面對大眾消費者中的分眾行為,自然無法以任何一個單一媒體作為所謂的大眾媒體。GOOGLE在中國市場也是同理,當中國當地網站將GOOGLE個別的服務做得更符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自然會讓網友將時間花在中國當地的網站上,除非GOOGLE要針對各項服務逐一對應市場競爭,否則市佔率的下滑也只是必然的現象。
人說商場如戰場,行銷就如用兵打仗,若敵軍陣容強盛,與之正面硬拼,必然損失慘重,但若能找到其弱點,針對弱點奇襲,甚至可以打亂一支大軍的作戰計劃;消費者的分眾化給予了媒體新的機會與挑戰,誰能拿下最多的分眾市場,才有機會逐漸形成新的大眾媒體,但若直接以「大眾媒體」自居,就要小心競品的分兵攻擊,輸贏則定於誰能真正滿足分眾的消費者需求而已。(溫慕垚現任台灣樂金(LG)廣告行銷部經理)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覺得GOOGLE退出中國市場的主因為何﹖
2. 你覺得現在的行銷環境有所謂的大眾媒體存在嗎?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論壇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