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業面對氣候變遷、糧食危機與農村高齡化挑戰,正在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這個挑戰不再只是機械化的延伸,而是邁入「智慧化」的新紀元。人工智慧(AI)與農業技術結合,土地不再只是生產單位,每一株作物及每一滴水分,都成為可被計算與預測的數值。AI 正以演算法與感測科技重新定義,這不僅是科技融合傳統產業,更是農業生產邏輯的重構翻轉。

AI正在改變農業生產鏈。(圖片來源:Unsplash)

這場革命核心,不只在於人被機器取代,而是「人機協作」如何讓耕作變更聰明,進而邁向永續耕耘。AI 能讓農民不再「看天吃飯」,而是「數據決策」,智慧系統能讓農村不再淪為技術邊陲,而是產業整合的創新場域。從「AI新世代智慧農業革命」、無人機如何成為田野守護者、 AI 改寫溫室生產型態的「智食良果」。這是一場跨越土地、技術與產業邊界的革命,也是一場AI譜出的全新篇章。

03
AI譜出農業人機協作。(圖片來源:Unsplash)

 

AI 新世代 智慧農業革命
全球糧食安全與永續發展議題逐漸成為顯學,農業這項人類最為古老的生產活動,也因AI迎來一場技術革命,正從試驗場邁入大規模實踐。農業過去常以「經驗法則」作為典型模式,但因當代多重挑戰之下,包含人力成本、老化缺工以及氣候變遷,傳統模式早就不堪使用。政府與產業界開始將智慧技術引入,利用感測器快速蒐集植株長勢、光照、溫度以及土壤濕度等,導入 AI 模型進行診斷、預測與控制,以此實現精準施肥、灌溉與病害監控。

04
AI 模型實現精準施肥、灌溉與病害監控。(圖片來源:Unsplash)

農委會指出,「無人飛機穿梭在農田上空,一面監控作物生長狀況,同時將資料傳送雲端,透過估計運算,進行符合成本與對環境傷害最少的農藥與化肥施用分析」。這是智慧農業4.0時代的具體描繪,不僅僅是農業設備的全面更新,更是「資料驅動決策」的思維轉變。從過去農民經驗型判斷進入數據化,農場管理系統的AI技術整合,使得農務不再孤立作業,而是高度連結的生產系統。

另外,這場智慧農業革命並不限於單一技術導入,而是一場生產邏輯的全面重塑,可從「生產穩定、風險控管、成本可控」轉向「產量穩定、環境友善、追溯監管」。在此變局,AI 技術成為幕後推手,農業也從低科技的勞動密集,逐步邁向高科技的知識產業。台灣作為農業大國,也該積極布局 AI 農業應用。

然而,這場AI革命並非毫無挑戰,包含農民教育與操作能力落差、資料標準化缺乏、設備成本等議題,皆須逐一克服。因此,我們必須從更細緻的技術應用著手,才能真正落地。

AI 賦能助攻 無人機成田野守護者
智慧農業核心在於「資料驅動」與「系統管理」,如何作為感測器具又是行動平台?無人機(UAV)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實踐工具,它能飛在田野上空,來替農業養殖注入新力。以國內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透過AI 影像辨識技術結合無人機,進行田間病害監測與生態防治。

05
無人機與資料平台整合成一體化的田間管理系統。(圖片來源:Unsplash)

在AI輔助下,無人機透過熱顯像鏡頭捕捉水稻植株的微小溫度變化,再結合當日氣象並且搭配植體營養數據,精準預測可能爆發的稻熱病範圍,農民可以採取預防性噴藥或其他防治措施。這類操作,有效提升監測能力,也能減輕人工巡田強度,同時克服了農村缺工與人力老化的長久困境。

無人機亦被用於農損辨識、灌溉巡檢、精準施肥與農藥噴灑,結合AI 深度學習模型與無人機航拍,對於水稻倒伏、作物倒塌等情況的辨識率超過九成,不僅提升作業效率,也將農地風險降低並且優化資源。在商業應用的部分,無人機搭配高光譜與熱成像感測技術,例如國內晶片廠商推出「高光譜無人機+AI熱成像監控系統」,用於精準施肥以及病蟲害預警,已應用於畜牧場體溫監測。這類跨領域整合,凸顯無人機在智慧農業中扮演的轉型角色,既是監測平台,也是農務操作的執行者。

無人機導入雖有潛力,卻也帶來政策、操作、安全與成本挑戰,農業用無人機作業須必符合航空法規、氣象適配以及因應地形,還要農民具備飛控與資料解讀能力。在政策面上,如何推動「無人機+AI/IoT」從示範應用擴大成普及服務,成為這一階段關鍵。未來,當無人機與資料平台整合成一體化的田間管理系統,AI 賦能才能真正帶出智慧農業。

AI 農業實驗 科技耕耘智食良果
台灣農業創新場域已經蓬勃發展,以「科技改變農場」為使命的新創團隊正在茁壯,例如智食良果股份有限公司便是代表,開發自有 AIoT 感測及控制系統,在蔬菜、花卉、畜牧等多元農場中導入遠端監控與自動化操控。具體來說,智食良果的系統能讓農民不再手握鋤頭,而用手機掌控田間環境,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以此環境參數透過感測器上傳至雲端,AI 模型根據設定參數自動開啟灌溉、換氣系統以及啟動風扇。

06
智慧農業需要硬體、軟體、服務、生態系全面整合。(圖片來源:Unsplash)

這類系統應用於「易用性」與「標準化」,過去智慧農業往往受制客製化難、技術受限以及成本高昂,也讓智食良果力圖要將產品打造成為「積木」組裝方式,操作如同「按個按鈕」這般直覺,能讓所有農民可以駕輕就熟。智食良果足跡已遍佈超過 600 間溫室,逐步走出台灣市場,涵蓋蔬菜、花卉、畜牧等場域。這反映出,智慧農業不僅是技術實驗,更是可具商業規模的產業再造。

事實上,藉由「智慧控制+遠端監控+AI決策」模式,透過 AI 感測判斷,舉凡農藥、肥料、水資源皆可實施精準控制,減少環境負擔又能避免浪費。站在風險管理角度,挑選與栽培流程可數據化,異常現象能被預警,也能減少作物損失。若以技術傳承與人才培育層面,智慧系統將傳統農藝經驗轉化為標準數據,使得農民可以快速上手,突破「技術斷層」問題。

然而,實踐過程仍有挑戰,資料共享機制尚待健全,如何建立農場、系統、廠商之間的生態數據,以及保障資料安全與隱私。硬體成本、設備維護與操作能力,仍是小型農場導入的障礙。最後是產業鏈結合,即便科技平台引進,如何與農產物流、加工、行銷環節嫁接,可以真正為農民帶來收益。整體來說,智食良果案例點出一個現實,智慧農業的「量產」不是僅靠一們技術,而是需要硬體、軟體、服務、生態系全面整合。

智慧農業的未來佈局可從「平台化服務+模組化硬體+資料生態系」入手,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必須聚焦「農戶導入」、「教育訓練」、「標準制定」以及「成本補助」;而對於農業生產者,重要的是從「耕作者」角色轉為「經營者」,善用科技強化作業效率、提升產品價值、打開國際市場。唯有如此,才能在這波 AI 新世代智慧農業革命中,不僅是旁觀者,而成為受益者。這正是新世代智慧農業要帶給我們的「金流」,一個科技助耕、智慧守護、豐收可期的農業未來。

07
智慧農業必須以「平台化服務+模組化硬體+資料生態系」開始規劃。(圖片來源:Unsplash)

 

參考資料:
1.AI新世代 智慧農業大革命
https://www.ttv.com.tw/info/view.asp?id=53576#google_vignette
2.AI賦能助攻!無人機成田野守護者 屏科大引領農業智慧化新時代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1031/3054783.htm
3.智食良果的AI農業實驗 用科技耕耘生活的希望
https://www.storm.mg/article/11067915
4.AI養殖數據管理!雲林農業變「智慧」了,傳統糧倉數位升級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2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