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教授在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大意是他在南投吃過一種梅子果醬,覺得回味無窮,後來他到國外參加學術論壇時,很想送一些給那些學術界的朋友們分享,可是梅子醬是裝在我們超市常見的那種250cc玻璃罐,攜帶不方便,外型也不似歐美人士早餐使用的那種25cc迷你玻璃罐或小塑膠盒那麼精美。李教授期望有一天也能在國外嚐到臺灣本土生產的果醬。
水果生長需要合適的氣候與土壤,龍眼也是如此。龍眼源自廣西省因此又稱「桂圓」,龍眼外觀渾圓、果肉甜美,富含多種身體保健不可或缺的元素,每串果實二、三十粒,寓意多子多孫。先輩在霧峰桐林山區開墾,經過長達六十餘載的調整改良,成功種植出龍眼、荔枝、鳳梨、香蕉等果類作物。我自小就在山上幫忙父親,成年後接續祖業種植龍眼也已四十餘年,期間參加過無數次的培訓,並經過長期嘗試有機栽培,蒔植出七、八十株原生種及改良種老欉龍眼。
龍眼之益處良多,有助於心血管健康、促進腸胃功能且可增進免疫力。龍眼除了果實外,還有幾項副產品,諸如龍眼花茶、龍眼花蜜、龍眼乾、龍眼肉、龍眼果醬或龍鳳果醬等,不但味美,且可增強器官功能,自古就被視為珍貴補品。龍眼富含營養,可以開胃、活絡血液循環,尤對婦女調經、老人手腳冰冷,特具功效,是平民滋補聖品。
龍眼樹每年四月開花,花期近一個月,花梗呈星毛狀、白色花瓣5片、萼片裂成5瓣黃白色小花球,開花季節整株樹欉白茫茫一片,嗄是悅目。果農趁花期採集花瓣,經過曝曬(萎凋)、翻炒烘培,並藉多年之經驗,逐漸降溫,並以人工挑揀出烘培適中的花瓣,即為具有獨特花香、含花蜜甘味的天然龍眼花茶。龍眼花茶的產量稀少,僅有少數的有緣人才喝得到。
花蜜是花內蜜腺分泌出的一種混合物,主要成份為小分子醣類,含有糖份、維生素、礦物質,且具有特殊香味,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系統。開花季節,是蜜蜂採蜜的最佳時機。蜂農培養出上百萬隻的蜜蜂,趁花開時節,將蜜蜂載往理想的產地採蜜。花蜜中以龍眼花蜜的營養最高,歐美國家卻沒有的龍眼花蜜。
俗諺「白露吃龍眼,寒冬不怕冷」,龍眼肉是南方食補特產,也是糕餅、甜湯的重要材料。剝龍眼極為耗工,價格較諸龍眼生果為高。龍眼肉除了裝袋供市場零售外,碎肉還可以釀製龍眼酒,或熬成龍眼果醬與龍鳳果醬。
龍眼與鳳梨產期接近,鮮果取得容易,兩者酸甜搭配,風味極佳,且熬製過程中無需摻入任何增味、色素或保鮮等添加劑。
臺灣培育出許多味美的水果,因此贏得了水果王國的美名,但在歐美市場上卻很少見臺灣水果製品。政府推廣農業改良多年,項目多屬於農技與產銷層面,針對包裝設計、品牌行銷的文案、美工卻少有著墨,果農雖有意向國外推廣,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曾有一篇報導,法國香水的花果香精,成本僅占售價不到15%,而85%都是包裝、品牌、行銷廣告所創造出的附加價值,附加價值是一回事,能否在國際間增加能見度,使歐美各國從另一個角度看見台灣之美,也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讀過李家同教授的文章,心有戚戚焉。盼望哪一天能在國外的高級酒店看到家鄉的龍眼花蜜與龍鳳醬,謹藉「動腦」的一角拋磚引玉,期盼產學各界共鳴,集思廣益,讓我國農業製品進軍國際市場!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