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不論到超市或是到傳統市場買菜,對於蔬菜是否有農藥,總有一些疑慮。此外,蔬菜各有季節性,因此夏天與冬天只能買到當季的新鮮蔬菜。

我在國際機甸會有兩位同工,他們的事業中都有一項共同的項目–植物工廠。有位同工在中國大陸開工廠生產LED燈,多年前投入蔬菜種植箱的生產–也就是運用全頻譜的LED燈、配合溫濕度環境控制,在室內(甚至在家中)生產蔬菜。

 

植物工廠不僅是投入設備的生產製造,更重要的是每種植物生長(光合作用)最適合的光譜、溫度與濕度、光照時間等因素,這些數據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觀察與紀錄,成為工廠的Know How。

植物工廠的生產成本很高,因此以生產高單價的蔬菜為主,或輔導農民使用環控罩篷大面積種植,以達到經濟規模。

有一次例會聚餐,那位同工提供一道「冰花」這種少見的蔬菜,還有一次在他公司舉行例會,居然在夏天請我們吃現摘草莓。這是科技帶給人們的機會,再加上專業人員腦力驅動的成果。

臺灣擁有許多高科技設備與關鍵零組件,除了安於晶圓代工外,政府與業界是否另闢思路,是否考慮運用這些設備,加上Know How,扶植我們的傳統產業?

我曾拜讀過一篇社論「臺灣未來」,作者表示 「台灣未來不是台灣要向世界取得什麼,而是台灣能提供、要提供世界什麼?」幾十年前,臺灣曾派出農耕隊協助非洲國家建立農業生產能量。現在難道不能以植物工廠的智慧型種植方法,配合光電設備,協助非洲農民在不受環境因素、不受蟲害的影響下,生產蔬果,也助它們提高收入?讓大家來動動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