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風大,樹少草多,每種植物都被賦予生命意義。10 月31 日,澎湖世界遺產潛力點海洋文化永續發展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上,財團法人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曉嬋提出澎湖民俗植物於漁業行為中的應用論文,是研討會中唯一從離島農業角度切入研究,她連接古今「言簡意賅」,內容讓人十分驚艷。
澎湖因四面環海,東北季風強盛及土壤貧脊,但北有北淺漁場、南近台灣堆潮支流經過,周圍漁產資源豐富, 常被認為是漁業興盛而不易發展農業的地區,早期先民透過對環境的感知,順應四季變化,逐漸累積在地與多樣化的農漁經營方式,並在各個村落形成獨特的農漁文化。
先民開拓澎湖的過程中,必有薪材、建材、放牧,漁撈等生計活動的需求,因而累積大量民俗植物的經驗。近年來,由於工業生產,使居民維持生計及資源利用方式大為改變,古老的植物利用習慣已逐漸為人所淡忘。更忽略其背后蘊含文化意義的探討。這些生活智慧大多未經文字記錄,多依靠耆老口傳或經驗傳承,如今耆老快速凋零,將加速這些寶貴文化資產流逝的危機。
其故事一,讓魚睡著的「台灣灰毛豆」又稱「鵝仔草」,它生長於南部、澎湖、台東等海濱開闊地。將它葉子搗碎後擰汁後倒入潮池或石滬中,會讓魚短暫昏迷。故事二:高梁的火光之夜,因為高梁耐旱,早期是澎湖重要的糧食作物,各地廣泛種植全株皆被利用,漁業上常利用筅仔莖進行燃燒集魚,也會高梁桿作浮標。
澎湖的農牧產業受限於嚴峻的自然環境,但發展出獨特的「菜宅」耕作模式以克服風害。主要作物為瓜果(如南瓜、絲瓜、嘉寶瓜)及花生,也發展出如鮑魚菇等溫室或隧道式栽培作物。牧業則有較早期的山羊和近代引入的黃牛、豬、家禽等,但規模相對有限。
澎湖雨量稀少、土壤貧瘠且受強勁的東北季風影響,有鹽害與風害,限制了農業發展,導致廢耕地比例高。獨特耕作模式:農民利用「菜宅」的咾咕石(珊瑚礁)防風牆,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植,以滿足冬季蔬菜需求並自給自足。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