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議題在近年如火如荼,各行業與國際接軌都受到衝擊,不得不轉型。金管會也推動綠色金融1.0-3.0,敦促相關產業進行改革。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報導,綠色金融定義是指同時能夠滿足「環境保護」和「資本主義」的金融解決方案;聯合國環境署(UNEP)定義,只要是以「友善環境」為目標,而創建的金融商品或服務(包括貸款、債務機制、保險和投資),都可稱為綠色金融。發展綠色金融的目的,是透過個人信用貸款、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發行金融商品(例如:基金)等金融機制將資金引導至永續發展市場,鼓勵個人、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採取綠色行動、投資於永續發展項目,亦即在追求利益與經濟成長的同時,減少氣候變遷帶來的負面衝擊。
相較於石化、燃煤等高污染、高碳排的產業,金融業自身營運的直接排碳量並不高,但在環境保育上,卻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原因在於,金融業者可利用融資的影響力,擴大對能源轉型、低碳經濟、綠色消費等相關產業的投資,同時限縮放款給其他加速全球暖化、環境污染的產業。
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是綠色金融發展的最新階段,政策配合政府的2050淨零排碳目標、國際淨零趨勢,深化永續發展,針對金融資源整合與淨零資訊揭露,引導金融業建立合作關係和永續共識、共享全面性資源;並透過加強規劃企業碳盤查與氣候風險管理進行淨零轉型、增加碳排能力,引導金融業及企業實踐全面環境保護及社會永續的責任。
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三大核心策略為
1.協力合作深化永續發展及達成淨零目標
2.揭露碳排資訊,從投融資推動整體產業減碳
3.整合資料及數據以強化氣候韌性與因應風險之能力
綠色金融行動方案5大面向:
佈局:推動金融機構瞭解其自身及投融資組合的碳排放情形、規劃中長程減碳目標及策略,並評估及辨識氣候變遷對個別金融業者及整體市場可能帶來的影響,以擬訂策略及早因應氣候相關風險。
資金:持續發展「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鼓勵企業據以擬訂轉型計畫,及鼓勵金融業納入投融資決策參考,並持續將資金投入綠色及永續發展領域,促進我國綠色及永續經濟活動與市場的發展。
資料:透過整合及優化我國氣候變遷及ESG相關資訊與數據,以利金融機構分析運用,並讓企業、利害關係人及投資人等瞭解我國永續金融進展,推動各界對永續金融的重視與實踐。
培力:推動金融機構強化訓練及培育永續金融人才,以將永續金融的理念由上而下深植於金融機構的組織與文化,並擴及至投融資對象,以影響整體產業及社會,加速我國淨零轉型的進程。
生態系:推動金融機構間的合作、促進金融機構積極審視氣候變遷及ESG相關風險,及研析國際作法、推動金融科技在綠色金融的創新應用,凝聚金融機構的共識並提高誘因,以大帶小擴大並深化永續金融的影響層面,以進一步完善永續金融生態系。
台灣目前發展綠色金融的挑戰包含溫室氣體盤查資訊不足、氣候資料和 ESG 資料取得不易、永續金融專業人才不足等,政府正逐漸推動相關標章,永續人才不僅需要兼具專業還要有跨領域知能,成為新興亟待培育的機會。永續不能只是一時的口號或關懷,唯有和商業利益掛勾,才能引起大企業重視,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國泰金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