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見》雜誌發布的「台灣虛擬資產使用行為調查」得知,虛擬資產成為廣受關注和參與的投資方式之一:
1.本次調查中,66% 受訪者持有虛擬資產超過兩年,而具有 3 年以上之投資經驗之族群,一部分特性為年收入百萬以上者,另一部分特性則是資通及自媒體從業人員。整體有 58% 受訪者擁有 5個以上帳戶,顯示出對虛擬資產的深度參與和多元化需求。

2.在虛擬資產於自身資產佔比部分,在受訪者的總金融資產中佔比約為 45% ,且有六成受訪者計劃在未來三年增加虛擬資產配置,將使總體比例從 45% 上升到 54% ,這表示虛擬資產在未來仍有極大的增長潛力,以及市場對此一領域投入的增長預期。

 

3.在購買與參與加密貨幣領域的原因中,受訪者主要仍是以資本利得(58.1%)為首要目的,然而也有 53.4% 的受訪者是因認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概念而持有虛擬資產,這表明用戶不僅關注短期獲利,也理解並支持底層技術的核心價值。同時,也有 50.3%的受訪者表示對這項新興科技感到好奇,想嘗試新穎的科技投資工具。這表示區塊鏈金融領域在各個性質方面都受到了一半以上的網路受訪者支持,顯見網路使用族群正在積極擁抱此一新興科
技,並且對其未來抱有相當期待。

遠東銀行與VASP業者、專業機構所進行之《虛擬資產大調查發布會》報告中也觀察到相同現象。此報告共蒐集了 3,434 份樣本,包含社群媒體、遠東銀行客戶、幣託交易所客戶與學生,年齡涵蓋從嬰兒潮世代(1946-1964 年,59~77 歲)、X世代(1965-1980 年,43~58歲)、Y世代(1981-1996 年,27~42歲)至Z世代(1997-2012 年,11~26 歲),其中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樣本持有虛擬資產,持有者又以男性佔3/4為主。而無論是否持有虛擬資產,對其投資意願都大於 50%。


資料來源:遠東銀行 Bankee 虛擬資產大調查發布會

遠東銀行就所有用戶的需求調查顯示,交易安全是用戶最重要之需求(80.9%),其次才是出入金便利度(70.9%)以及符合法規監理(65.8%),這與遠見的調查結果相同。由此亦可發現虛擬資產的持有或關注者,認為交易平台的安全性品質判斷標準,不完全等同於受金融機構的合法合規監理強度,這比例差異背後可能的認知落差,值得進一步探討。

綜上觀之,虛擬資產應用在台灣,已度過初始導入期,朝向更加蓬勃發展的高速成長階段。


使用者對於政府與加密貨幣產業的雙重期望:安全且自由的投資環境
進一步探討前述之落差,雖然整體來說有50% 至 70% 的加幣貨幣關注者或持有者認為政府應該以對待金融機構的規格去監理交易平台,然而若是細究其中,就《遠見》的調查指出,民眾認為最需要嚴格監理的項目是防詐騙措施與反洗錢措施,而就歷年來所實行的法規與辦法而言,這也確實是政府相關機構目前最重視的指標,從這個角度而言,民眾與使用者對於安全性的重視,和政府機關監管的方向是一致的。

相較於反詐與反洗錢這兩點,受訪者對於其他部分,則期待政府避免過度限制,保留民眾選擇的權利,如用戶資產保管措施、交易公平性、客服客訴處理等方面,僅需中度監理;而諸如交易槓桿倍數、行銷策略、新幣種上架等,應由業者自律即可,這一觀點體現了對自由市場機制的期待。

此外,合規監管也是報告中的重要面向,我們分析了亞太地區政府對於區塊鏈產業的態度和規劃,這對於企業和投資者在區塊鏈領域中的營運具有重要影響,了解合規監管的動向和要求,有助於企業制定符合法規的策略和執行方案,為市場建立穩定且可持續的環境。

虛擬資產持有或關注者對於監理強度之需求比例
(資料來源:遠東銀行 Bankee 虛擬資產大調查發布會)


民眾認為最需要嚴格監理的項目為:防詐騙措施與反洗錢措施。(資料來源:遠見台灣虛擬資產使用行為調查)

在調查挑選平台考量之因素時,發現使用者在挑選平台時,最重視的是安全保障(66%)、其次是交易流動性深度(48%)、台幣出入金服務(43%),以及平台的知名度及影響力(41%)。

從上表各項之數值比例可發現,完成台灣金管會的洗錢防制法遵要求,與用戶使用交易所平台所考量的安全性,並非同等的概念,意即監管政策與用戶實際認知有一定落差,是未來制定監理框架時值得加以考量,而選擇具備交易流動性深度、品牌知名度及影響力的業者,也顯示使用者對平台多元化選擇的存在需求,也呈現對於國際業者能配合政府反洗錢、反詐騙等合規標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