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台灣的金融業時,焦點往往落在台北的摩天大樓、科技新創的熱潮,或是大型資產管理機構的動態。但若將鏡頭拉遠,來到台灣海峽的心臟──澎湖,一個人口僅約十萬的離島縣市,卻蘊藏著一套截然不同的金融生態系。

澎湖的金融市場規模不大,整體銀行與保險機構數量有限,主要集中在馬公市區。然而,這並不代表服務水準打折扣。從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到合作金庫、郵局,再到在地的農會與漁會信用部,每一間金融機構的存在,都扮演著基礎生活與產業支援的重要角色。

 

「是關心農漁貸款利率有沒有調降,或是小孩的學費可以怎麼匯得方便又便宜,」馬公一位信用部職員說。

離島的生活節奏慢,但對金融科技的依賴程度卻可能高過本島。許多民眾習慣透過網路銀行繳費、匯款,甚至線上辦理貸款,這非出於新潮,而是地理上的「不得不」。

「假如你住在望安或七美,搭船來馬公只為跑一趟銀行,那是成本很高的事。現在大家手機打開就能處理很多事,這是很大的進步。」一位澎湖教師分享。

夏季的花火節,是澎湖最熱鬧的時刻,觀光業者迎來龐大人流,而金融業也「臨時上陣」,配合需求彈性調整營業時間、提升ATM現金調度量,甚至針對短期租車業、伴手禮店提供快速貸款審核服務。

這幾年,隨著國旅升溫,行動支付與QR Code收款在澎湖普及速度加快,便利商店、咖啡店、甚至漁港攤商,都慢慢擁抱數位化。

值得一提的是,農會與漁會信用部在澎湖的角色遠大於本島。這些機構了解在地人的節奏與需求,與居民間有更深的信任連結。如颱風來臨前,信用部常聯絡漁民協助處理保險與資金調度,成為島上最接地氣的金融「鄰居」。

澎湖的金融產業或許不大聲,不熱鬧,但卻用細水長流的方式,滲透在地生活。當金融科技與人情味相遇,離島的金融樣貌,展現出別具韌性的溫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