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採訪那天,柔榛姐翻著自己完成的自傳書,臉上綻放著笑容。書頁間,承載著嘉義市中山路的繁華與日常、人情與記憶。她說:「每一頁,都是一個珍藏的味道。」對她而言,這趟書寫,不只是回望過去,更是一場與自己和解的幸福旅程。
書寫是與記憶的再會
柔榛姐第一次接觸自傳書寫,是在108年參加嘉義市文化局推動的「走讀社區守護家園計畫」。當時,她跟著老師一步步塗鴉、書寫自己生命故事,把兒時的片段拼湊成一本生活繪本。這段經驗讓她發現,記憶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等待被喚醒。
幾年後,病痛突然找上門。手術、化療、電療讓她陷入虛弱與混沌。她坦言:「那段時間,腦袋都像被抽空。」也正因如此,她想要把自己仍記得的一些往事留下來,渴望抓住生命的美好。於是,她參加嘉義市衛生局辨理的《全嘉都是作家》自傳課程,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整本自傳書。透過文字,她慢慢撥開心裡的霧。「愈寫,記憶就愈清楚,好像腦筋也被打開了。」她笑著分享。
用塗鴉補回記憶的空白
從年輕時就喜愛畫畫的柔榛姐,也在書裡以塗鴉描繪那些腦海裡沒有照片的場景——童年年夜飯桌的熱鬧、兄妹在巷口追逐的笑聲、嘉義老街店舖的繁華。透過筆觸,她的自傳彷彿重現了往昔的風景,相當生動。
兒時家裡在嘉義中山路上經營家具行,回憶起當時國小上學之路成仁街上有三家戲院,是當時有名的戲院街人潮鼎沸;也想起街頭巷尾的餐廳、廟宇會端出「菜尾湯」和
鄰居們一起分享,那是日常中最溫暖的滋味。她說:「雖然這些景象已經不在,但只要寫下來、畫出來,就能再次嚐到、再次看見。」
書寫是療癒,也是祝福
更重要的是,柔榛姐在書寫中找到了與自己的和解。過去,她做任何事都力求完美,對自己要求嚴苛。但在細細回顧生命歷程
時,她看見了自己一路的努力,也看見了那個已身心俱疲確仍在自責的小女孩。「年輕時畫線條乾淨俐落,現在常常歪斜,但這就是現在的我,這樣很棒!」她微笑著說。
她分享:「很多人以為自傳是寫給孩子看的,其實我是寫給自己的。」完成後,她常常翻開書本,「一邊看一邊笑,心裡真的很快樂。因為在那些文字裡,我又回到過去,回到那個被母親疼愛的女兒。」
即便歷經病痛,她也因書寫而放下糾結,換來輕盈的心境。「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和自己和好。」
以塗鴉描繪出腦海裡沒有
照片的兒時的家具工廠場景
人人都能立傳
這份收穫,讓柔榛姐決定走得更遠。課程結束後,她繼續參加自傳書種子教師培訓,希望用自己的生命經驗,陪伴更多人踏
上書寫的旅程。
她的故事,也是《人人立傳》行動的縮影。這不只是一種書寫練習,而是一場文化運動,讓個人故事成為社區的養分,也成為代代相傳的橋樑。
當柔榛姐合上書本,臉上仍掛著笑意:「在有生之年寫下這些,真的很幸福。」對她而言,自傳書是一把鑰匙,打開過去、療
癒當下,也照亮未來。
柔榛姐(中)擔任自傳書種子教師進到社區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