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怎麼來的?不是與生俱來,而是文化+產業+節奏「剛好」
鹿港的觀光並非一夕成名,而是歷經歷史沉澱、產業累積與節奏調整後,逐步累積出的優勢資產。「二鹿」商港時期風華一時,累積出了豐富的文化與貿易成就;但隨著港口淤積和日治時期的發展轉移,鹿港發展速度放緩,反而因為緩慢,而保存下完整老街與傳統建築;這份沉澱成了今日文化觀光的重要基礎。
另外,鄰近的彰濱工業區開發、工業聚落的形成,工業區提供了工作機會,維繫了地方的生活節奏,讓鹿港不只是觀光區,而是一座還有人在生活、有產業在運轉的地方。這種「實際生活感」讓觀光能具備生活元素,而不變成僅供打卡的觀光佈景。
多年來的文化活動如鹿港慶端陽,也逐步將民俗節慶轉化為旅遊資源。鹿港連年獲全台遊憩景點首位,2024年更躍升冠軍,吸引逾1730萬人次,印證其觀光吸引力。
熱度高、人很多,但深度不夠?鹿港觀光的潛力有待在開發
觀光體驗缺乏深度
鹿港雖然遊客眾多,但多半停留在銅板價的小吃和打卡行程,缺少能真正深入文化與空間特色的體驗。許多店家的空間設計尚未充分展現鹿港古厝、街屋的空間特質,也不易促使遊客停留更長時間、加深文化感受。
大眾交通選擇有限
鹿港目前大眾運輸主要仰賴客運系統,尚未有火車或捷運直達,許多人因此選擇自行開車前往,導致假日街區塞車成常態。雖然未來已規劃設置鹿港轉運站,結合客運、公車、停車場、旅宿與商業設施等複合功能,但能否改善交通瓶頸,仍取決於其班次頻率與運能是否足夠。
製造業與觀光尚未串聯成經濟合力
鹿港每年吸引千萬觀光人次,也擁有彰濱工業區這等年產值千億的製造產業,使它成為台灣少見的「生活圈同時擁有千萬觀光客與千億產業產值」的城鎮。然而,這兩大實力尚未彼此產生更多交集與協同—如果製造業能與鹿港文化觀光聯手,將有機會提升觀光內容的精緻度與附加價值。
創生實踐不等於空談,青年動能注入鹿港未來正熱鬧
企劃團隊 × 街區事業串聯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從 2012 年起投入文化青年返鄉與創業育成;成立「鹿港未來中心」,提供創業輔導、地方行銷、遊程規劃等協助,降低青年進入地方創業門檻。
今秋藝術節:街區即舞台的文化節慶實驗
自 2015 年起,透過藝術表演、策展、走讀、論壇與風土飲食等形式,將整座鹿港化為開放的藝文場域,共創在地表演與文化行動。同時也帶動的社群凝聚與活動能量,讓鹿港注入新的社群文化與觀光連結。這些創生力量也讓觀光之於鹿港不只是看見,而有感、有味、有故事。
2025 年的開幕在龍山寺展開,10/4–10/26 舉辦「街道博物館」展覽與走讀,10/4、10/5的開幕活動結合表演、市集、街區巡禮等多元樣貌。
具體創業支持與青年網絡構建
鹿港大街創生基地提供創業諮詢、市集參與、店面設計與品牌行銷等一站式支持,並透過「今秋藝術節」成為成果展示場,形成青年創業社群迴圈。
擴大國際機會與服務升級
未來鹿港英迪格酒。店、及接下來鹿港永樂酒店將加盟萬豪集團系統,兩大旅館品牌即將挹注國際市場資源;未來應提升外語導覽與文化「跨語言及文化轉譯」能力,讓世界都能理解鹿港的故事。同時,台中國際機場航班增加,應強化與台中機場的交通串聯與行銷佈局,擴展國際觀光入口。
鹿港以青年、文化、創生與空間串連的方式,讓觀光從「看」變成「感受」,從「打卡」升級為「深度體驗」。雖是古都,但注入創生能量後,讓鹿港的觀光與地方未來充滿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