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觀光產業。(圖片來源:Unsplash)

台灣觀光產業正面臨著「本地旅客外流」以及「國際旅客回流」困難的雙重挑戰,原因包括觀光特色不足、缺乏長遠規劃、整體交通不便以及國旅價格高昂,目前也正陷入缺工問題,加上過度依賴特定市場的策略崩解,進而導致復甦速度不如鄰近國家。 如今,AI作為新興科技,在人力缺乏以及特色規劃上,也成為了翻轉利器之一。

AI 是串聯人流、市場與服務的新型推手?這股智慧化浪潮已從官民合作的論壇策略,再到線上旅遊平台(OTA)包套服務,再延伸到高教人才培育,逐步打造出台灣觀光的新篇章。以下將從官方政策、產業佈局與學界培育三大面向,分析 AI 如何重塑台灣觀光的全新藍圖,一同展望未來的可能性,也探討如何超越國旅侷限,接軌國際市場。

 

官方透過論壇、政策與開放資料規劃,產業以 AI 作為平台顧問,學界則是孕育具備創新與跨域的人才種子。三者如同一個生態共創機制,政府提供法令依據,產業打造創新商模,學界則是培育人力資源。依此,形成一條從人才到技術再到市場應用的完整脈絡, AI 不再只是技術名詞,而是能讓觀光服務更有「溫度」與「效率」的新引擎。

中央地方分進合擊 AI數據驅動打造智慧觀光體驗
交通部觀光署積極推動 Open Data 黑客松競賽(https://lihi2.com/BIUxS ),鼓勵政府、業界以及學生跨界合作,例如涵蓋銀髮友善旅遊、文化資源應用、共享交通與災害預警等類型,運用 AI 與大數據提出創新解方,呈現官產學合作創新驅動智慧旅遊的發展。

2025 觀光盃 Open Data 黑客松。(圖片來源: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署)

「2025 桃園未來旅遊論壇」,規劃「AI 旅遊進行市」主題引發關注,這是台灣觀光主管機關與業界聯手推出智慧策略,此一論壇不僅討論 AI 與觀光融合,甚至安排「AI 觀光科技媒合會」,促成在地業者與創新團隊彼此交流。桃園市觀光發展基金會與日本「酷日本數位旅遊振興協會」簽署合作協議,期盼運用 AI 與數據應用領域,展開雙邊資料共享等互惠規劃,包含串連導覽、體驗、住宿、交通以及零售等,力促觀光從單點服務進化為整合平台,能從地方政府開始成為國際旅客首選之地與觀光中樞。

2025桃園未來旅遊論壇。(圖片來源:桃園觀光導覽網)

從中央政府策展競賽到地方舉辦論壇,逐步形塑「AI+觀光」的生態體系,一方面強化跨國資料與在地創新能量,另外透過政策與人才賦能打造智慧旅遊基礎,對於提升市民與旅客之間的互動品質與旅遊效能,也能打造差異化體驗的根本。

AI翻譯服務外籍遊客。(圖片來源:農業部官網)

產業競局 AI 引爆 OTA 平台智慧革命
生成式 AI 正深刻改變線上旅遊平台(OTA)的市場規則,根據2025 年,Booking.com《全球 AI 認知報告》揭露,AI 最常被應用於翻譯、當地活動推薦以及餐廳推薦與陌生環境導航等。另外,愈來愈多願意使用生成式 AI 規劃旅行,顯示潛在市場不可言喻,AI 在旅遊安排方面也將帶來龐大營收。

OTA平台全面整合。(圖片來源:Unsplash)

Expedia、Booking.com 等平台紛紛推出「AI Trip Planner」等實用工具,旅客只需以對話形式下達指令,例如體驗、偏好、目的或預算,AI 即可規劃完整行程,提供個人化旅程的生成內容。此一方式不僅突破傳統關鍵字搜尋限制,也更貼近旅客情境。另外,身為傳統實體通路的旅行業者也蠢蠢欲動,以雄獅旅遊為例,導入AI助攻「峰值體驗」模式,運用生成導遊行前影片,建立與客戶間的信任關係。

AI Trip Planner的個人專屬服務。(圖片來源:Unsplash)

全球觀光產業正在急遽變化,OTA 平台已不再只是仲介一環,逐步轉型為「Experience as a Service」24 小時的數位旅遊顧問,綜合智慧客服、行程推薦、翻譯導覽、評論摘要與後續行銷,給予顧客從旅行前、中、後的一條龍服務。OTA 利用經銷模式擴大營收來源,積極建構一站式等服務,使得旅遊效率與業者收益彼此提升。綜觀產業面向, AI 正在重構消費者觀光行為與平台競爭策略,誰能將「需求理解」轉化為「溫度體驗」,就能掌握這波AI浪潮的領先位置。

AI浪潮的溫度體驗。(圖片來源:Unsplash)

學術內化 智慧旅遊跨域人才培育
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率先強化 AI 與大數據的融合教學,藉由「智慧觀光與 AI 應用」課程融合旅館管理、餐飲、旅遊營運與活動企劃,積極導入 ABACUS+GalaxyWeb、亞瑪迪斯訂位平台、RMG 餐飲模擬與金旭旅館資訊等系統,形成與業界並軌的教學場域。

08.世新觀光系配備多套與業界接軌的資訊系統,讓學生能在校園內即掌握專業技術。世新觀光系配備多套與業界接軌的資訊系統。(圖片來源:世新大學官網)

此舉不僅展現了「AI+觀光」的跨域整合趨勢,也凸顯出學界與產業的即時對接,運用 ABACUS+GalaxyWeb、亞瑪迪斯訂位平台等國際訂位系統導入,學生能在校園即掌握航空、旅館、旅行社的實境操作空間,縮短未來學用落差。這類課程設計,不僅僅是技術層面,更是服務思維的事前訓練,能讓學生在面對全球智慧旅遊市場時具備即戰力。

世新觀光系將 AI 與大數據應用延伸至餐飲模擬與旅館管理,透過 RMG 與金旭系統,模擬從餐廳營運數據分析到旅館住房率管理等完整流程,進而養成決策能力與績效管理。這種「數據驅動+情境模擬」雙軌並進,不僅能強化專業技能,也能培養未來旅遊產業所需的跨域人才。

AI 助力台灣觀光 策略建議提案

1.深化資料共構與國際合作
台灣除了與日本洽簽合作,共享旅遊數據與 AI模型,例如東協國家等鄰近市場,推動台灣觀光跨域整合,提高國際旅客體驗的黏著度。

2.強調地方 AI 應用與差異服務
桃園案例可以複製,規劃「地方智慧旅遊樣板」,例如花東、高雄等地,融合智慧客服與在地文化,打造區域品牌。

3.建立「AI+人本服務」商業模式
OTA 與傳統旅行之間應該設計混合型產品,尤其針對高端或特色旅客,例如AI 規劃 + 人工深度行程設計,給予差異化服務。

4.擴大教育與產業合作平台
教育單位鼓勵大專院校與 OTA、旅宿業共設實習、共同專題,打造智慧旅遊創新孵化基地。

5.倫理與永續導向整合
AI 除了便捷,也應導入永續旅遊理念,包含環保選項、綠色指標,設有倫理提示等,促進責任旅遊。

d4pjw-59ojpAI 譜寫新旅途的五大面向。(圖片來源:Unsplash)

AI 正以解方作為引擎,驅動台灣觀光從系統化建設,到平台戰略,再延伸至跨域人才培養的全面升級,這股科技浪潮若能持續由官方扎根、產業實踐、學界升級,共創發展旅遊產業,不僅能喚回國內外旅客,亦能塑造一套兼具智慧、彈性與溫度的新旅遊產業鏈,讓台灣成為亞洲智慧觀光的先驅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