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已讓食品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消費意識與資源枯竭的挑戰下,從農場到餐桌的每一細節,皆需重新審視對於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的共同影響。有鑑於此,科技應用成為推動轉型的關鍵驅動力,食品產業已經開始結合科技實踐ESG,以期順利進入永續轉型的當代趨勢。
ESG實踐 從理念到行動的轉變
ESG不再僅是企業的道德責任,更成為了影響競爭表現與財務盈虧的關鍵因素,積極實踐ESG品牌形象、投資效益與市場擴增已經連動,食品企業透過導入碳盤查與永續報告,同時提升了企業透明度與投資人信任度。此外,政府與民間也開始推動ESG相關政策與資源,廠商需要加強食品安全,確保產品的品質和管理,受到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ESG 已經成為食品產業的實踐議題。
▲食品產業進入永續轉型的新里程碑
▲ESG 已經成為食品產業的經營目標之一
美國新創Afresh公司「AI店長」,可以減少25%生鮮食品浪費,負責確認店中所有生鮮食品的批貨數量、訂單、管理商品庫存,與Afresh合作的零售業者必須提供門市銷售數據,Afresh就會對此進行研究,並將現有食品相關數據,包含保存方式、運輸時間以及使用效期,與各門市當地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媒合,去讓AI自動推算門市的商品訂購、庫存管理以及營銷總量。
AI未來將在「輿情分析」系統逐步發展,即時監測食品安全、員工福利以及社會回饋等ESG相關議題,輔助永續報告對於內部管理的風險提示,強化企業外部銷售的整體評估,來替食品企業打造AI社會責任監測系統。
瑞士雀巢(Nestlé)在產品創新中的AI應用,以 R&D 部門為例,廣泛應用於產品創新的各個階段,也帶來了諸多新創與優勢。例如個人化營養飲食,透過收集和分析消費者數據,提供個人化的營養飲食方案。產品開發優化,加速產品製作流程,提高良率並且降低風險。缩短上市時間,透過市場趨勢預測,加速產品曝光腳步。降低整體成本,通過自動化和數據分析,強化生產模式並簡化供應流程。
AI應用在食品產業的未來勢必朝向「數位孿生」工廠方向邁進,在規劃、設計、模擬層面,其中包含龐大的工業機器人、機構、物流系統的3D模型資料庫,模擬不同製程條件下的資源消耗與碳排情境,以找出最佳製程參數,不僅提高生產效率,也能實質降低能源消耗。
從線性到循環 永續轉型之路
傳統的食品生產多為線性模式,隨著資源壓力與環境問題加劇,包含資源開採、生產、消費到廢棄,走向循環經濟成為必然趨勢,當中包括推動再生農業、食品回收再利用與生物可溶解包裝等策略。
墨西哥Grupo Bimbo作為全球最大的烘焙食品公司,在永續轉型的實踐上值得借鏡,該公司不僅實現100%使用再生能源,並在多國建立風力與太陽能發電設施。另外,Grupo Bimbo積極推動電動車隊與可堆肥包裝,展現出對環境責任的高度承諾。Grupo Bimbo與供應商合作,推動永續農業與社區發展,制定了涵蓋營養、廢棄物以及社會影響的全面戰略,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企業形象,也帶來了實質的經濟效益。
AI農場將讓室內「垂直農場」成為趨勢,美國農業科企Plenty Unlimited Inc.,去年就在弗吉利亞州,開設世界上首個種植漿果的大規模垂直農場,不僅隱身在都市社區,還能年產400萬磅漿果,第一批產品已於今年年初上市。
▲再生農業成為食品永續的具體策略
AI不只是工具 更是永續「關鍵力」
食品產業的ESG轉型不應僅將AI視為「資料處理工具」,而該當做「策略決策輔助」角色,以丹麥乳品巨擘Arla Foods為例,引進人工智慧系統(AI)監視酪農場環境,自動為牛隻狀況進行評分,並向大眾公開數據,也能作為經營策略。這也代表AI技術的角色將從「優化現況」邁向「預判未來」,為企業提供動態調整的永續戰略建議。
台灣食品產業在面對永續轉型的嚴峻挑戰,應該積極借鑒國際案例,結合本國特色與科技優勢,打造符合ESG標準的產業型態。這不僅有助於提升企業競爭,更是對環境與社會的具體呈現。食品產業的未來不只在於美味與品質,更在於其是否能善用AI打造透明、減碳、負責任的生產鏈條,從原料來源、製造流程、包裝設計到廢棄物處理,每一環節皆可由AI精準輔助來增強減碳效益。
▲ AI 科技成為食品永續的關鍵力
ESG不再只是口號,而是一場智慧科技參與的當代革命,台灣企業若能抓住這波AI驅動的永續浪潮,將不只是食品製造大國,更可成為全球食品永續轉型的創新標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