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北緯約30 度,是副熱帶高壓區,風力微弱,導致海洋垃圾容易在此累積。研究顯示,全球主要的海洋垃圾熱點集中在北太平洋垃圾帶和南太平洋垃圾帶,其中北太平洋垃圾帶的面積已接近50 倍台灣,並且仍在擴大中。
這些垃圾主要來自塑膠廢棄物、漁網、工業廢料透過洋流和風力影響,逐漸漂移至無風帶區域。科學家發現,塑膠垃圾會裂解成微粒,進入生物鏈,影響海洋生態。
另外根據研究顯示,海洋污染確實影響魚類的安全性,特別是重金屬污染(如汞)、塑膠微粒、化學廢料等問題,可能導致某些魚類含有較高的毒素。
我們的消費模式是線性的——將原料製成產品,通常再迅速地加以丟棄,如此一年製造出大約2.68 億公噸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約有一半進入垃圾掩埋場,在分解的過程中釋放甲烷氣體——過去二十年間,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強大84倍的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同時產生有毒滲濾液進入地下,汙染地下水。
一些關鍵影響因素包括:
-重金屬累積:大型掠食魚(如鮪魚、旗魚)因食物鏈累積效應,體內汞含量較高,長期食用可能影響健康。
-塑膠微粒污染: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分解後形成微粒,魚類攝入後可能影響生態系統,甚至進入人類食物鏈。
-化學污染:農藥、工業廢水等污染物可能影響魚類生長,部分地區的魚類已被檢測出含有有害物質。
然而,並非所有魚類都受到嚴重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