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超過25億人口的主要蛋白質來源。出於對人體有許多健康益處也下是幾個主要的
好處:
1.促進心血管健康:魚類富含 Omega-3 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血壓、減少血栓形成,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升腦部功能:Omega-3 中的 DHA是大腦細胞的重要成分,能幫助記憶力、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甚至可能減少失智症的發生。
3.改善睡眠品質:研究顯示,每週食用三次鮭魚可改善睡眠品質,並提升日常生活功能。
4.增強免疫系統:魚類含有維生素 B12、鋅、硒,這些營養素對免疫健康至關重要。
5.有助於骨骼健康:小型魚類(如沙丁魚、鯷魚)含有豐富的鈣質和維生素 D,有助於維持骨骼強度。
6.降低發炎反應:魚類中的EPA有助於減少體內發炎,並可能降低糖尿病、關節炎等慢性病的風險。
7.幫助體重管理:魚類的蛋白質含量高,且脂肪較健康,有助於維持新陳代謝並提供長時間的飽足感。
根據漁業署統計,台灣沿近海漁業在1989年達到高峰後逐年下降,截至2019年的統計,漁獲量從約40萬公噸降至不到20萬公噸;產值則從454億元,大跌至175億元。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表示,無論魚種數量或漁民收入,都顯示出台灣漁業面臨系統性的問題。
是的,台灣的魚獲量確實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根據報導,近五年來,台灣的漁業交易量減少約 20%,主要原因包括海洋資源枯竭和漁電共生政策的影響。此外,某些高經濟價值魚類的捕獲量下降幅度更大,例如烏魚的捕獲量在一年內驟減60%。
據了解,魚獲量逐年遞減非台灣特有,而是全世界使然,據調查全球漁獲量的下降主要受到過度捕撈、環境變遷、污染影響等因素的影響。研究顯示,全球漁獲量的減少速度比官方統計數據快了三倍,其中過度捕撈是最主要的原因。
影響全球漁獲量減少的因素:
1.過度捕撈:許多漁場因長期高強度捕撈而枯竭,導致漁獲量下降。
2.環境變遷:海洋溫度上升、洋流變化影響魚類繁殖與生態平衡。
3.污染影響:塑膠微粒、重金屬、化學廢料進入海洋,影響魚類健康與生存。
4.非法捕撈未受監管的捕撈活動加劇漁業資源枯竭。
5.棲息地破壞:沿海開發、珊瑚白化等問題影響魚類繁殖與生態系統。
其中最受關切的問題是: 污染影響:塑膠微粒、重金屬、化學廢料進入海洋,影響魚類健康與生存。有人指出到2050年,海洋裡的魚類就不能食用。
其論述說法源於:我們的消費模式是線性的——將原料製成產品,通常再迅速地加以丟棄,如此一年製造出大約2.68 億公噸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約有一半進入垃圾掩埋場,在分解的過程中釋放甲烷氣體——過去二十年間,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強大84倍的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層,同時產生有毒滲濾液進入地下,汙染地下水。
一部分的廢棄物沒有經過處理,造成自然環境的汙染。每一分鐘,就有如同一架垃圾車那麼多的塑料進入海洋。依照目前的發展軌跡來看,到2025年,海洋魚和塑料的比例來到了 3:1,也就是說每 3 公噸的魚就會有 1 公噸的塑料,而到 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魚的數量。不只海洋,包裝、塑膠膜、汙水汙泥中的塑料微粒也汙染了土壤,對植物、動物、人類造成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