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台北辦事處 主任 鄒宗翰

鄒宗翰在收到我的訪問大綱30分鐘內就提供了詳盡的書面資料。我衷心佩服他的效率,同時想起他數年前如何以堅毅的精神解決瑣碎的行政事務,協助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 DW)開創台北辦公室。當時在成立慶祝活動中,他風趣又有創意地介紹他的同僚,難怪他能用精彩的方式報導人權等嚴肅議題。

他在2018年德國之聲台北分部成立時加入,目前是台北辦事處主任,負責台灣及東亞區域的新聞報導與議題推動。除了身為出鏡記者和節目主持人外,也負責撰寫、編輯內容,聚焦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政治、社會與人權議題。台北辦事處規模約9人,鄒宗翰主要領導團隊進行深度報導,讓國際社會了解台灣的真實現況。德國之聲是一個由德國納稅人支持的國際性公共媒體,致力於傳播客觀、公正、多元的國際與在地新聞。

德國之聲於1953年首次播出德語節目。現今經由電視、廣播、網際網路、與社交媒體提供總共32種語言的新聞服務,每周吸引超過3.2億的使用者。總部位於波昂與柏林,並於世界多個城市派駐特派員,包含布魯塞爾、華盛頓特區、基輔、新德里、雅加達、伊斯坦堡、耶路撒冷、台北、貝魯特、倫敦、開普敦、波哥大和華沙等。台北是德國之聲在亞洲的第一個辦公室。

 

鄒宗翰擁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東吳大學人權碩士、以及政治大學傳播碩士等學位。他表示:「我的學術背景讓我具備堅實的語言能力、人權和社會議題專業知識,能進行敏銳且深入的採訪與資料分析。作為一名新聞人,除了專業的新聞敏感度外,還應具備獨立思考、批判能力、良好的溝通技巧,以及堅持客觀公正的媒體倫理。尤其在推動社會正義與人權議題時,專業素養是確保報導真實、公正且具影響力的關鍵。」

從中學教師、人權捍衛者、藝文記者到電視節目主持人,他的媒體生涯涵蓋多個範疇,特別是在推動性別平權與人權議題方面,多次主持台灣同志遊行、婚姻平權活動,以及在國際場合主持人權會議和國際論壇,用媒體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與改變。他指出:「在DW的工作讓我能用嚴謹且犀利的專業精神,進行深度採訪和多角度報導,並訪問國際人物,讓華語社會的頭條新聞得以傳遞。」

鄒宗翰除了報導硬性新聞外,他曾經主持或參與製作的節目也顯示出他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故事的能力,廣度也包含科技、人文和生活等面向。四月份我們一起參加消防署基本救命術訓練,我除了觀察到他和一同出席的德國之聲同事溫馨的相處之外,也見識到觀眾對他熱情的關懷。

德國媒體較為關注台灣的民主體制、兩岸關係、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議題。尤其是在性別平權、LGBTQ+、環境議題和區域安全方面,台灣的表現都受到高度關注。台灣的社會運動、政治轉型和人權議題也經常成為國際報導的核心。

鄒宗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報導是一系列的人物專訪,特別是在台灣兩次總統大選期間。他在2020年訪問國民黨當時的副總統候選人張善政跟民進黨大選發言人林靜儀,引發重大迴響。曾經於2024年和德國同事專訪前總統馬英九,也掀起兩岸關係的討論。另外,這位資深媒體人也曾出國專訪中國流亡人士沈棟,談他在中國從政壇高處摔落的的遭遇;還有專訪香港流亡民主人士羅冠聰,深入報導香港民主運動的現況。

DW之所以會來台灣就是採取區域化和在地化的策略,使用當地的記者,但是訓練以國際和德國的視角報導。鄒宗翰提及台灣民主、多元且充滿活力。「我本來就在這片土地長期深耕,這裡擁有豐富的社會運動議題和高度的言論自由,讓許多人可以用媒體推動社會變革。我從2018年加入DW台北分部,至今已超過七年時間,一路深入報導台灣的政治轉型、性別平權與國際參與,並親身體驗台灣的民主進步。」

他認為外國媒體記者擁有國際視野,能夠用不同文化背景理解台灣的多元社會,但也面臨語言、文化差異與資訊取得的挑戰。理解在地政治與文化,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是進行深入報導的關鍵。

這幾年來,外國媒體在台灣的發展趨勢包括數位化、多媒體內容的豐富化,及社群媒體的廣泛應用。對於新來台的外國記者,鄒宗翰建議:「多了解台灣的在地文化與政治環境,積極與本地人士交流,並持續學習提升專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