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AI時代下呈現多重定義。

鑒於生成式AI技術日新月異,也讓藝術創作領域產生劇烈震盪,尤其對於動畫產業而言,當AI能模擬創作者的筆下風格,甚至自動生成角色與分鏡設計。一個問題不禁浮現,當創作可以由AI完成,作者的靈魂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在這場AI與創作者的拉鋸戰中,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一、作者靈魂的無可取代;二、AI致敬與抄襲的模糊界線;三、作者未死而只是轉型,不僅能重新理解創作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也能反思在媒體與動漫產業中,「作者」這一角色的時代意義。

 

作者靈魂無可取代

「風起了,唯有努力生存。」宮崎駿的這句經典,反映的不只是創作理念,更是他一生的藝術實踐。AI可以學會模仿他筆下的手繪線條與懷舊色調,但卻無法經歷他感受的戰後童年、對於自然與文明矛盾的反思、或是在《魔法公主》中對神靈與人類衝突的哲學思索。這些深層意涵,正是動畫創作中所謂的「作家性」(authorship)。

在動畫理論中,「作家性」代表創作者在作品中注入個人思想與風格的能力,像是今敏的《東京教父》、湯淺政明的《惡之華》,每一部作品都是創作者個人世界觀的延伸。AI雖能複製風格,但卻難以生成一個新的「世界觀」。

無論是生成影像的Runway,還是動畫角色自動生成的AnimateDiff,AI雖然能快速生產「看起來像動畫」的視覺圖像,卻難以呈現角色的情感曲線與情節深度,這正是創作者經驗與情感轉譯的展現。AI能模仿宮崎駿筆下的湯婆婆,但無法理解她背後象徵的資本主義批判。

創作者不只是技術操作者,更是文化生產者,相較媒體專業的價值,不只在於技術熟練,而在於能從社會脈絡中擷取資訊,進而重組為社會敘事並改變風氣。AI的「創作」若沒有文化深度與生命經驗的積累,終究只能停留在風格複製的初級階段。

006en-mje7q▲作者靈魂深藏於每個角色中。(圖片來源:Unsplash)

致敬與抄襲的模糊地帶

宮崎駿曾說AI動畫「噁心」,ChatGPT卻讓吉卜力畫風成為迷因,AI愛好者透過ChatGPT上傳個人照片改成「吉卜力風」,隨後恐怕還有「新海誠風」、「賽博龐克風」等變體。這些創作在社群平台上引起大量轉發與討論,也讓「致敬與抄襲」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

在動漫產業中,「致敬」(homage)與「模仿」一直是創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像是《螢火蟲之墓》對黑澤明鏡頭語言的呼應,或《進擊的巨人》對西方宗教象徵的援引,都是在既有文本上做延伸。但AI生成的問題在於,它並不經歷「轉化」的過程,而是大量資料的重組與統計上的模擬,這也引發原創性與智慧財產的法律疑慮。

以媒體倫理來看,AI生成作品若未標註來源或未經授權即公開使用,就可能構成挪用侵權。對動漫創作者來說,角色設計、聲音演出乃至於分鏡編排,都是IP的重要構成。當AI生成技術開始複製甚至改編這些要素,產權界線也日漸模糊。

我們也不能否認「AI致敬」所帶來的新創可能,動畫創作者反其道而行,將AI模仿的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利用敘事變換與重新剪輯,使得AI成為一種互文媒介。例如某些YouTuber將AI生成的《吉卜力版火影忍者》轉化為嘲諷當代動畫風格統一化的影片,反而成為另類的批評手法。致敬或抄襲的界線,在AI時代更需要倫理性與制度性的討論,更是對創作尊嚴與產業秩序的保護。

alazd-uzam7▲致敬與抄襲陷入倫理與制度之爭。(圖片來源:Unsplash)

作者未死 只是轉型

AI或許能模仿風格、製造視覺奇觀,甚至創作出完整動畫,但它缺乏的是「為何創作」的本質問題,吉卜力之所以成為吉卜力,不是因為畫風,而是因為每一部作品背後都有一位作者,用生命說故事。

AI時代並未讓作者消失,反而讓我們更清楚作者的價值,一種能夠連結時代脈動、文化深度與情感共鳴的能力。與其說AI正在「對決」吉卜力,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創作者如何利用AI,開創一種全新的創作生態。

日本動畫產業早已面臨人力短缺與工時過長等結構性困境,AI若能協助完成中割動畫(in-betweening)、背景繪製或上色等繁瑣工作,反而能讓創作者專注於劇本與演出設計,提升作品的整體品質。

在媒體專業中,「框架權力」(framing power)定義了觀眾該看到什麼、怎麼解讀,AI的輸出內容雖由演算法生成,但只要創作者握有輸入條件與選擇權,就仍然保有框架與詮釋的主導地位。

22w6m-ykesm▲作者無畏AI零碎化創作而走出自有風格。(圖片來源:Unsplash)

真正的危機,不是AI取代創作者,而是創作者放棄了主導權,當我們能以專業與倫理做為引導,AI不再是創作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未來的動畫,也許會由「人機共創」完成,但那其中的靈魂,依然屬於人。

 

參考資料

1.全球瘋玩「AI吉卜力」! 宮崎駿長子發聲:父親無可取代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0MEmK82

2.AI生成「吉卜力風格」爆紅!成大教授:這不是致敬 是消滅

https://tech.udn.com/tech/story/123454/8652956

3.「AI就是一種工具」 暴雪動畫資深總監:要理解AI 不是倚賴AI

https://reurl.cc/4LXj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