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於8月停刊,6、7月號雙月刊為最後一期,令人惋惜。特邀讀者文摘廣告部前總監楊雪紅撰文見證

一、榮光開啟

 

1970年代的台灣,《讀者文摘》中文版曾是無數家庭茶几上的精神食糧。它以精煉的文字、嚴謹的編輯與深厚的人文精神,成為當時中文讀者心目中的「智慧結晶」。那是一個資訊尚未氾濫的年代,每一篇文章都經過細緻挑選與用心編輯,值得細讀與珍藏。

我的緣分,也正是在那段歲月中開始萌芽。入職不久,因工作獲得上司賞識,我有幸被派往美國紐約市的《讀者文摘》國際版廣告部,展開為期近一年的實務訓練。從編輯流程、廣告策略到行銷推廣,這段密集的培訓不僅讓我脫胎換骨、眼界大開,更帶來寶貴的國際視野與職涯轉捩點。

二、二十年的全盛

回到台灣後,我被委以重任,負責團隊管理與新進人才的培訓。從1979年至1999年,是《讀者文摘》中文版最輝煌的二十年,也是我職涯中最引以為傲的一段時光。在這期間,我見證了雜誌與廣告業務的全盛時期,也親手培育出許多今日在媒體產業嶄露頭角的優秀人才。

廣告大師李奧貝納曾半開玩笑地說:「當你遇見一位《讀者文摘》的人,最好趕快走開,因為他/她會跟你有說不完的文摘故事。」這句話或許誇張,卻也貼切地反映了當年我們對這份刊物的熱愛與投入。那是一段熱情與成就交織、難以複製的黃金年代。

三、時代的轉折

然而,時間與市場的潮流從不為任何經典駐足。進入21世紀後,數位媒體崛起、閱讀習慣劇變,紙本雜誌的生存空間逐年縮減。《讀者文摘》中文版雖努力嘗試轉型,包括更換封面設計、增設新欄目以吸引年輕世代,但「改變」畢竟不如真正的「創新」有力,讀者群逐漸老化,市場聲量逐年下滑。

2025年8月停刊的消息傳來,我除了訝異外,更是內心五味雜陳。這不只是一本雜誌的消失,更是我親歷、參與、傾注熱情的一段時代的謝幕。它的式微,固然與媒體生態轉變息息相關,但也提醒我們:「凡事不進,則退」的現實,始終殘酷而直接。

四、核心價值的餘韻

無論何時回望,《讀者文摘》的核心價值始終如一——信任(Trust)。無論是內容編輯的真實與精選,還是廣告資訊的誠信與專業,都建立在嚴謹的事實查核與深度研究之上。這種對品質的堅持,不僅塑造了讀者對媒體的信任感,也為整個出版與廣告產業立下了專業標竿。

我們曾將它視為智慧的結晶,無論是文稿的精粹還是廣告創意的巧思,如今皆成歷史的一部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切都在變動中前行。但值得一提的是,《讀者文摘》亞洲英文版(由新加坡出版)與美國版目前仍在發行中,雖然期數減少,仍穩定服務著忠實的長期訂戶。

我如今定居於舊金山灣區,偶爾仍會在書店或圖書館裡找到它的身影。每當翻閱其中精彩篇章,那熟悉的節奏與文風仍能觸動內心深處的感動,也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為一本雜誌全力以赴的日子。

五、時代的見證與祝福

我慶幸,自己曾在《讀者文摘》最輝煌的年代中付出心力,也親眼見證它對社會、產業與人才培育的深遠影響。雖然中文版已成歷史,但在我心中,它始終是一個象徵——象徵著專業、誠信與用心,也象徵著一位出版人可以引以為傲的年代。

或許,長江後浪推前浪是自然定律,但在浪潮之間,那些曾經閃耀的光芒,依然照亮著我們的記憶。

《讀者文摘》的故事,不僅是一本文摘雜誌的興衰,更是一段關於信任、專業與文化影響力的篇章。它曾經塑造了無數媒體人的價值觀,也在讀者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如今雖已走入歷史,但那份對真實與精粹的堅持,依然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與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