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再度於2025投下一枚媒體震撼彈,傳出已與全球約20家新聞出版機構進行初步洽談,未來計畫透過授權合作,取得新聞相關內容,主要用於旗下AI應用生成回應。表面上象徵著AI巨頭與新聞業之間的對立舒緩,卻也預告一場關乎「內容價值」與「技術掌控」的攻防戰正邁入全新階段。
Google傳出將與新聞出版機構進行授權合作。(圖片來源:Unsplash)
Google可能有意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首輪授權架構,獲邀參與談判的媒體勢必會以大型國際新聞集團為主,試圖因應外界對於「無償擷取新聞內容、轉而透過AI回應擷取流量」批評。這項策略轉向,其實早已有跡可尋,在OpenAI與微軟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引發媒體集體控告後,AI與新聞產業的關係緊張,從最初的「創新熱潮」急轉直下為「內容掠奪」,最後導致新聞產業「流量失血」。
AI與新聞產業因為內容授權而關係緊張。(圖片來源:Unsplash)
以美國為首多家主流媒體集團,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與Axel Springer等,近來陸續抨擊,指控OpenAI與微軟透過自家AI產品擷取、改寫新聞內容,導致原網站流量與收益銳減。事實上,AI無償擷取資訊輸出,等於將新聞從內容連結抽離,將使新聞媒體無法分潤,也將失去主導敘事能力。在這種背景下,Google勢必選擇先行展開「合作模式」遞橄欖枝,不僅是對輿論壓力的善意回應,也是一場策略防禦。
美國多家主流媒體集團抨擊AI擷取內容。(圖片來源:Unsplash)
ChatGPT 導流取代使用者點擊新聞連結
閱聽人因為使用習慣逐漸改變傳媒生態,從「第四媒介」網路的橫空出世,減少時間消耗以及平台整合特性,迅速成為查找資料首選,躍升新世代的媒體主流。如今,生成式AI平台如ChatGPT的AI摘要出現在Google首頁,某種程度取代其他新聞媒體的點擊與收益,使用者在閱讀AI生成摘要後隨即止步,找到資料便「無需再點進新聞網站」,而直接在AI介面上獲得所需資訊。
閱聽人習慣透過AI摘要取代新聞內容。(圖片來源:Unsplash)
與閱聽大眾這種「AI即媒體」的使用習慣,已對新聞產業的商業模式產生致命衝擊,在傳統上仰賴點擊量變現,藉由廣告為主的各大媒體,原本期待Google News或Facebook等平台導流;這類流量正被ChatGPT、Copilot等生成式AI攔截,當使用者不再進站,廣告收入自然大幅銳減,一旦廣告商也開始強化投放於AI平台的嵌入式資訊欄位,已經不是流量被取代而已,而是媒體品牌「可見性」的稀釋化。
新聞內容被AI摘錄,再包裝成生成回應,新聞原生連結遭到隱沒,媒體在用戶心中的認知價值也日益模糊。長期來看,新聞媒體不僅損失廣告收益,也可能失去議題設定及輿論影響,這對一個第四權的監督來看,無疑顯露出深層危機。
AI即媒體重創新聞產業的商業點擊模式。(圖片來源:Unsplash)
AI搜尋正在殺死新聞業?媒體如何自救?
美國各大新聞網站因AI搜尋介面興起受到衝擊,根據數位市場情報公司 Similarweb 的報告指出,自 Google 於2024年5月推出「AI 摘要」(AI Overviews) 功能,使用者習慣直接從 AI 或 AI 驅動的搜尋結果中獲取資訊,已經導致新聞網站的自然搜尋流量下滑。
以零點擊搜尋 (Zero-Click Searches) 新聞搜尋的比例從 56% 穩定上升至近 69%,新聞發布商的自然流量從超過 23 億次降至不足 17 億次,自 Google有了AI Overviews 以來,已對整個產業的營運模式構成嚴峻挑戰。AI平台一方面把新聞給「摘要化」,另一方面又透過自然語言對話介面模式,取代使用者「搜尋—點擊—閱讀」的瀏覽模式,使得媒體「產出內容卻無法得知觀看數據」。
零點擊搜尋新聞的比例迅速攀升。(圖片來源:Unsplash)
面對媒體生態衝擊,「打不過就加入AI」成為多數媒體不得不思考的現實課題,媒體可以選擇與AI公司簽訂內容授權協議,換取一定收入與註明出處,例如英國《金融時報》與Axel Springer與OpenAI的合作即為例子,已經締造全新合作模式。此時出現Google與媒體的授權洽談,顯然是場制度性的測試,如果談判能夠形成共識,形塑合理分潤機制,可為整個產業創造運營模式;反之,如果協議淪為少數媒體「出讓內容、換取存活」的犧牲條款,恐讓中小型新聞機構面臨更嚴酷的邊緣化命運。
事實上,媒體也能開始投入規劃自有AI系統,把新聞內容以「語音摘要」或「AI問答機器人」輸出,這些自救策略作為因應之道,解決內容貶值的根本問題。由於媒體產製內容,無法在AI生成邏輯中獲得同等補償,AI模型訓練需要大量文本,但是文本若是來自爬蟲工具的爭議擷取行為,無法建立一套健全「內容使用授權制度」,媒體將會處於「供應者卻無從議價」的弱勢地位。
媒體產業陷入加入授權與投入研發AI的兩種因應模式。(圖片來源:Unsplash)
AI摘要 新聞媒體還能華麗轉身?
AI平台聲稱「摘要新聞」可以提供使用者快速獲得資訊,藉此提升新聞的可讀性與普及率,針對DailyView的調查指出,這些所謂的「摘要服務」已經成為新聞產業的隱形殺手,隱含三大風險:
一、語意偏差與錯誤風險提升
AI生成的摘要內容常以「高相關性」作為目標,容易失去原文意涵,進而導致錯誤引用、曲解重點、遺漏重要反方觀點的情形,最常出現AI擅自補足資訊的失真描述,往往淪為一種人云亦云。對於講究準確與平衡的新聞資訊,正在嚴重侵害專業價值。
二、平台化導致讀者與媒體斷層
AI摘要一般嵌入在平台介面,用戶讀完摘要取得資訊便不點擊原文,例如搜尋頁首、語音助理等位置,而把「AI當作新聞資訊」的主要來源,媒體淪為資訊供應商卻無讀者點擊,品牌無法建立也讓忠誠度無從提升。
三、內容價值被剝奪 生態失衡擴大
AI模型愈強也讓摘要愈準,這對媒體來說產生威脅。當使用者習慣於快速摘要不再閱讀全文,媒體的長篇調查與深度報導如何生存?這不僅削弱了民主社會所需的「守門人」角色,新聞報導的資訊也將推向淺碟與碎片化的文本。
從競爭走向合作,AI新聞時代的規則誰來制定?
摘要服務已經成為新聞產業的隱形殺手。(圖片來源:Unsplash)
Google伸出合作之手是禍是福?對於新聞媒體仍是未定知天?合作模式雖然有望帶來制度化與利益化保障,卻也存在大型媒體壟斷授權資源,導致中小媒體被排除的現況。一場由科技巨頭主導的新聞分潤結構重組,若是缺少公開透明與制度管理,恐將進一步拉大知識鴻溝。
AI不是新聞業的主要敵人,但它正加速內容生產與價值衡量的重新排列,在這場博弈中,媒體若無法以合作談判、技術反制與制度創新自救,終將被壓縮為AI摘要生成的一行註腳。 最終,媒體業與立法者必須攜手,訂出內容授權與數位平台的《人工智慧法案》。否則,不是AI殺死新聞業,而是新聞業慢性自殺。
參考資料:
1.Google傳洽談AI新聞授權 將與20家媒體展開初步合作 https://news.cnyes.com/news/id/6073223
2.AI無償使用新聞內容 美媒網站流量雪崩聯手提告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507100038.aspx
3.ChatGPT 導流暴增 25 倍仍救不了新聞業,AI 讓 7 成使用者不再點擊新聞網站
https://reurl.cc/OmvYyg7
4.AI搜尋正在殺死新聞業!報告揭「1年蒸發6億次點擊」:打不過AI就加入?媒體如何自救?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3788/ai-news-traffic-loss-media-survival-2025?
5.「AI摘要」讓新聞媒體更喘?3大隱憂有什麼?恐打臉Google執行長
https://dailyview.tw/popular/detail/2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