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簽署一系列關稅命令,衝擊全世界迫使各國重新站隊。川普的白宮發言人,年僅30歲的卡羅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她是一位保守派菁英,年輕、媒體背景強、對社群熟稔,快速被川普團隊吸收並放在重要戰略位置。
卡羅琳・萊維特當前不只是白宮發言人,其強勢、高調、對抗媒體的發言風格而備受矚目。她是世界超級大國川普總統的「訊息操盤手」。正在重塑美國媒體生態的政治訊息新模式,並影響全世界。
從「回應媒體」到「挑戰媒體」:角色的轉變
傳統上,新聞發言人是政治人物與媒體之間的橋樑,負責釐清立場、緩和衝突、協助傳播政策。然而,卡羅琳・萊維特的風格顯然與過往大相逕庭。她不僅公開質疑主流媒體的中立性,甚至在訪問前直接拒絕與特定記者互動,指控對方為「民主黨宣傳工具」,徹底打破發言人「回應」的角色定位。
這樣的作法,在右翼支持者中大受歡迎。他們將萊維特視為對抗「假新聞」與「精英媒體壟斷」的象徵,進一步強化「媒體與人民對立」的敘事結構。她將新聞現場變為戰鬥舞台,提升了訊息的對抗性,也迫使媒體進入「自我防禦」的模式,導致採訪氛圍更為敵對與封閉。
二、語言風格的傳播力:政治言論的社群轉化
卡羅琳的言論設計清楚對準社群媒體與短影音生態。她擅長使用短句、有口號感的語言,例如「假新聞媒體無法阻止川普再次偉大」、「民主黨正在毀掉美國」,這些具煽動性與簡明訴求的語句極易被轉發、引用與剪輯,形成病毒式傳播。
這種語言策略脫離事實細節、削弱論證邏輯,卻強化情緒動員與族群歸屬感。她使政治言論更像品牌行銷,讓發言人與其立場同時成為媒體商品的一部分,直接挑戰傳統新聞以事實與脈絡為本的報導模式。
三、新聞的邊緣化與「自媒體政治」的興起
卡羅琳的行事風格也揭示了一項更深層的趨勢:政治人物與政黨正逐步繞過主流媒體,建構屬於自己的媒體管道。無論是川普經營的Truth Social平台,還是卡羅琳本身的X(舊Twitter)、Instagram、YouTube頻道,政治訊息可以不經任何新聞編輯流程,直接面向支持者發送。
這樣的發展雖然提升了政治溝通的效率與控制力,卻也使資訊環境更加破碎與極化。當一個政治陣營擁有自己的「新聞系統」,而不再接受主流媒體的質疑與核查,新聞的公共監督功能將遭受更大挑戰。
四、媒體反應與制度困境
面對卡羅琳式的發言人策略,美國主流媒體並非毫無對策。一方面,一些新聞機構試圖加強事實查核與即時反駁;另一方面,也有媒體選擇減少對她言論的報導,以避免成為她的宣傳工具。然而,這樣的應對也反映出一種制度上的困境:
-
若全盤封鎖報導,媒體可能被指控「噤聲自由派敵人」;
-
若全力反駁,則反而提供她更多曝光與反擊舞台。
這場媒體與政治之間的新型對抗,顯示出現代新聞生態在數位社群時代的脆弱與矛盾。
五、她是一時人物,還是歷史轉捩點?
卡羅琳・萊維特並非唯一採取強硬媒體態度的政治人物,但她的年輕、技巧與曝光,使她成為右翼政治傳播的代表人物之一。若川普再度當選,她極可能成為下一任白宮新聞秘書,屆時她的作風將不再只是競選手法,而是政府溝通的制度常態。
美國媒體生態是否會因她而改變,仍需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她代表了一種新世代政治傳播的模式轉型,這種模式將媒體視為對手、將言論設計為武器,也將民主社會對資訊的想像推向新的邊界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