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開放的過程是一條從威權控制走向民主自由的歷史軌跡,與台灣整體的政治轉型密不可分。

在威權控制下的媒體時代(1949–1987):1949 年, 國民黨政府遷台,實施戒嚴,媒體成為政權宣傳工具。言論受限:批評政府、談論台獨、中共相關議題等均屬禁忌。

 

解嚴與報禁解除(1987–1992)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媒體環境開始鬆動。1988 年:李登輝接任總統後, 政府解除報禁,開放報紙申設。新報紛起:例如《自由時報》成為反對勢力代表,《自立早報》、《首都早報》等新報登場。筆者躬逢其盛百花齊放的時代。

打破電子媒體壟斷時代(1993–2000)1993 年:政府開放有線電視牌照申請,數十家業者投入。廣電多元化: 中天、TVBS、東森、民視等紛紛成立,結束三台壟斷(台視、中視、華視)。

數位媒體與社群時代(2000 年代至今)網路新聞崛起多元網媒出現。社群平台變革,自媒體發展:YouTuber、Podcast、部落格成為新興發聲工具。

台灣媒體的開放,是與民主轉型同步進行的成果,展現了言論自由的進步與民間多元聲音的興起。部分保持傳統媒體價值的媒體,以不同形式存在於台灣各角落繼續發聲發光,它們能倖存下來都已經被現實環境研磨像顆閃亮明珠,例如:有將近半世紀歷史的〈動腦〉、澎湖〈貝傳媒〉、台北〈銳傳媒〉、宜蘭〈新頭條〉等。

這些媒體堅持新聞理念核心價值(真實、公正、監督、言論、公利、誠信、尊重、識讀),經營思維也與時遽進, 打破過去獨家新聞的舊框架,到新時代的資訊利潤分享。

為因應數位時代來臨,更加強媒體教育功能與倡議新議題的價值,以共同理念像美麗環線把這些媒體開放後散落在台灣各角落的文化明珠紮實的串聯起來,打造一條璀璨的珍珠項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