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的發達增加新聞工作者收集資訊的效率,各種社交平台的崛起也有助傳播的管道。隨之而來則有層出不窮的網路安全威脅。

近來有幾位同行在不同的工作群組裡面說他們的個人帳號被盜用了,甚至有一位提到帳號被犯罪者用來詐欺。這些社交平台是政府單位、機構組織、或者企業用來和記者做即時溝通之用,有時一個群組會有數百位記者加入,一旦有人失察,就有可能牽連眾多。

 

這些情況再一次提醒媒體對網路安全的重視,因為新聞工作常涉及敏感資訊尤其是消息來源的保護。一旦網路提防崩潰,除了隱私也有可能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對於記者而言,基本的守則包括裝置要設密碼、連線要加密、備份要離線、核對敏感調查要匿名化流量等。

加強帳號與設備的密碼應是立即可做的。硬碟、隨身碟、電子郵件等通訊必須加密。亦可用離線加密硬碟和安全雲端備份資料。至於關閉手機與相機的定位功能則能減少數位足跡。隱匿數據數位足跡可以避免政府或企業的監控、保護消息來源、保護研究的機密性、以及避免成為攻擊目標。

總部位於巴黎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在8月初提醒每一位記者都應該用虛擬私人網路 (VPN)來隱藏自己的網路流量。重點是免費的虛擬私人網路通常比完全不用還更危險。舉例而言,多家免費的虛擬私人網路在2023年發生資料外洩,因而造成超過3.6億名使用者的電郵地址、網路活動紀錄和裝置資訊等個資外洩。

無國界記者指出選擇虛擬私人網路,亦即可以打造加密通道的數位工具,要評估它是否有定義明確且經第三方驗證的「不記錄政策」,意即不蒐集或儲存用戶的網路活動相關資訊。值得信賴的VPN會公開經營資訊、公司所有者、合作夥伴,並定期發表透明度報告和第三方安全稽核報告。因司法管轄因素,應選擇總部設在重視隱私保護、無強制保留資料法律的國家。技術標準及能否提供匿名註冊與付款方式也是考慮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