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聰
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出席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時向印太盟友保證,他們不會孤軍奮戰,華府將增強海外軍力,抗衡中國軍事威脅及經濟施壓;他警告東協國家,一方面尋求美國軍事支持,一面又尋求中國經濟支持,這種兩面下注的作法帶有風險。美國攤牌,說明美中關係緊繃,形同勢不兩立,盟友不能兩邊壓寶。
東協國家以為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兩邊通吃最划算。台灣若干藍白高層也有類似幻想,如韓國瑜參選總統時高喊「國防靠美國、市場靠中國」,柯文哲參選總統時訴求美中關係「等距外交」,以為腳踏兩條船腳最有利。但從台灣發展軌跡來看,「脫美入中」、「錢進中國」絕非魚與熊掌的選擇,而是經濟由盛轉衰的開端,更種下台海危機的禍因。
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曾說,台灣面臨被中國併吞的危險,是台灣人自找的。台商在 1990 年代大舉投資中國,幫中國把經濟發展起來,結果製造一隻大怪物;中國國力持續壯大,美國要保護台灣越來越困難。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十年前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五度提醒台灣「正面臨轉捩點」,必須權衡對中國開放到什麼程度。一旦失去經濟獨立,將影響政治獨立自主。她警告台灣,必須找出「到此為止,不能越界」的底線。
經濟數據顯示,兩岸經貿關係和台灣經濟成長呈負相關。
1990 年後,隨著對中國投資擴增,貿易熱絡,出口依賴攀
高達四成以上,對美國出口則大幅滑落到一成。經濟全面向中國傾斜,讓台灣付出慘痛代價。經濟成長率從平均 8%至10%,滑落至 3%上下。對上班族而言,失落迷惘取代經濟起飛年代的昂揚樂觀。
2008 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做為世界工廠的角色面臨挑戰,台灣產業開始踏出「脫中」腳步,往南方移動,邁向「脫中入南」征途。台灣半導體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更讓台灣快速進入全球核心國家之列,北方民主國家都想爭取優秀台商,賴總統也宣告投資「脫中入北」,將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為「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
走出「脫美入中」歧途,邁向「脫中入北」新路,期盼台灣早日行抵「流奶與蜜」的豐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