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財經雙周8月底才興沖沖地創刊﹐發行人沈雲驄卻在第二期雜誌上市後﹐發信給所有員工宣佈休刊﹐該刊匆促退出市場的原因何在﹖員工出現哪些反應﹖
9月份台灣雜誌界最勁爆的消息﹐就是早安財經雙周宣佈停刊﹐從誕生到結束只有短短兩期生命。上個月動腦雜誌才報導它的「生」﹐沒想到這個月接著就報導它的「死」。
猶記得早安財經在台北六福皇宮召開的創刊發表會中﹐發行人沈雲驄以一股興奮的心情述說他找來許多編輯﹑廣告業務好手相助﹐甚至以財星Fortune為標竿﹐要左踢商業周刊﹑天下﹐右打今周刊﹑Smart智富誌﹑錢雜誌。孰料﹐在9月17日卻突然宣佈停刊﹐連半年的試用期都沒熬過就掛了。
事實上﹐早在9月第2個星期﹐業界就陸續謠傳早安財經的金主看到創刊號的廣告只有5頁﹐與當初計劃的30頁廣告有極大的差距而臨時抽手。沈雲驄在得不到財力奧援的衝擊下﹐臨時決定停刊﹐讓內部員工﹐包括副總蔡麗玲都感到相當錯愕﹐無法釋懷。
員工心情起伏不定
蔡麗玲證實她在9月17日星期三才收到要停刊的指示﹐但她對這個突然的決定很不能理解﹐因為她憑著一股熱情來幫舊同事沈雲驄創業﹐在她的努力奔走下﹐廣告客戶和訂戶也都陸續進來了﹐她不懂何謂「因為Bussiness model營運模式和預先設想的不同﹐所以要停刊」的想法。原本鬥志高昂的蔡麗玲對此感到很無力﹐無奈地表示﹐她從事雜誌業10多年來﹐還是第一次碰到這種事。
其他同事則表示事前都不知情﹐知道停刊已成事實且無轉圜餘地時﹐心情起伏不定﹐只好一再地打電話和發道歉函給客戶和訂戶﹐也將訂款全數歸還﹔至於客戶的反應﹐有人苦笑地回答﹕「無言以對﹗」
內容走向與預期不符﹖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發行人沈雲驄下了這麼突兀的決定﹖經過多天的電話聯繫﹐記者終於問到當事人的說法。
沈雲驄鄭重澄清是「休刊」不是停刊﹐他不排除有復刊的可能。至於原因﹐在於雜誌內容取向與呈現方式離他既定的想法有一段距離﹐還需要做些調整。沈雲驄接著舉例表示﹐他原本設定早安財經的讀者群是年輕的理財讀者﹐沒想到得到的回應都來自35歲以上的年齡層﹐讓他認為產品似乎偏離既定軌道﹐與其在往後的過程中不斷嘗試錯誤﹐不如重新想清楚再出發。
有了這次的事件﹐難道不怕以後就算復刊﹐讀者和投資者都將抱以異樣的眼光﹖沈雲驄笑言﹕「當然會啊﹗但他還是覺得定位清楚後再出發會更好。而他也給自己3~6個月的期限。」
至於人事編制﹐少數幾人調往叢書的出版部門﹐其他人則全數資遣﹐包括他當初挖來的創業夥伴蔡麗玲等人。蔡麗玲開玩笑地說﹕「她現在只好先靠老公養囉﹗」
單有理想不夠
對於早安財經的曇花一現﹐Smart總編輯林奇芬認為是因為沒有做好充分的營運計劃就上市所致﹐內部管理出了問題的機率多於市場因素。
林奇芬接著補充﹐出版雜誌與叢書是不同的﹐後者是單一產品﹐取決於銷售力﹔但要創辦一本雜誌﹐發行系統﹑訂戶系統首先要建構完全﹐還必須有完整的編輯﹑廣告﹑讀者服務﹑發行等人力編制﹐並且在一定的生命週期內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少說也要事先擬好1~2年的營運計劃。
但林奇芬也坦言﹐目前市場上的財經刊物個個實力雄厚﹐多有集團撐腰﹐定位不清的早安財經想要挑戰﹐本身就是場苦戰。
錢雜誌社長張麗玲則覺得這個案例會是個不良的示範﹐可能會影響創投業者投資雜誌業的意願。就她看來﹐近年來有許多懂編務卻不懂廣告業務的人投入雜誌市場﹐卻又無法永續經營﹐影響讀者權益外﹐也影響員工就業權﹐值得警惕。
的確﹐之前錦繡出版社倒閉﹐將國家地理雜誌國際中文版和大地地理雜誌經營權轉手秋雨文化後﹐就發生過已繳過錢的長期訂戶卻無法收到雜誌的事﹐嚴重影響訂戶權益﹐也引發了新聞局正在研議立法﹐要求雜誌業者以後要和訂戶簽訂合約的事。
一位資深雜誌經營者表示﹐以往文人辦雜誌的時代已然過去﹐想要投入雜誌市場﹐除了有理想﹑熱情﹐還必須具備經營的專業與Know-how﹐以及長期穩定的營運資金﹐單靠金主與創投是一個很危險的做法﹔因為一旦投資者發現雜誌業無法在短期內獲利﹐就會臨時抽手﹐一切夢想也將隨之煙消雲散。
《資料來源:動腦雜誌330期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