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開店,但開設便利商店與開設餐館卻不同,零售業販賣標準化的商品,不同背景的消費者選擇差異並不大,消費者會傾向以方便性為主要考量,因此人潮多寡便大致決定了客源的多寡,但餐館的生意本質並非如此。
(文╱陳富寶)坊間的餐飲書籍與訓練課程通常也都是教導餐飲業者以人潮的多寡來決定開店的地點,這個作法似乎在暗示人潮就是錢潮的保證,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麼開在北市東區頂好明曜商圈的餐館應該人人都會賺大錢才對,但事實上該商圈內歇業或倒閉的餐館比比皆是。
再例如,天母商圈雖然正在快速沒落,但一些餐館的門口到了假日依然大排長龍。由此可見,在餐館開店立地的決策上,人潮並非是最具關鍵性的因素,依筆者之見,以下幾個因素更為重要:
1.業者在該商圈是否具有競爭優勢
消費者在買水果時,在一籃同樣價錢的眾多水果當中,他們一定會挑選最大最漂亮的,同樣的邏輯,如果你要新開一間西式速食店,卻選擇一個臨近麥當勞與肯德基的店面,那你的勝算註定不會太高。
良禽擇木而棲,人要有自知之明,千萬別因為人潮而心動,否則就極可能會是飛蛾撲火,徒增餐飲界的烈土人數。想想看,當初85度C、鮮芋仙開第一間店面時,為何都挑在外縣市,而非一級戰區的台北市?85度C的店面甚至刻意避開Starbucks. 就算你經營的餐館在業種或業態上不是先發品牌,你的餐館也必須設法在商圈的選擇上是個先發品牌。
2.是否能達到策略性目的
在店鋪選址上,全球最有名的行銷案例莫過於Zara,它明明販賣的是平價成衣,卻專門把店面開在精品區以自抬身價。同樣的,請思考法樂琪、 Starbucks與Haagen Dazs等高檔餐飲品牌的首家店為什麼當初都要開在天母?為什麼Starbucks、85度C、以及鮮芋仙都專挑三角窗店面?再者,為什麼 Starbucks與7-11常像連體嬰似的成為好鄰居?
3.理性評估每花一塊錢的租金可以創造多少營業額
房租是固定成本,要儘量壓低,絕對不能光看坪效,必須要把租金的因素考慮進來,原則上,每花一塊錢的租金起碼要能夠創造十倍 (10元) 以上的營業額。請想想那些知名餐館為何都不開設在一樓或主要街道上。
4.是否能夠創造品牌形象、後勤與管理的綜效
國內有為數不少的小型連鎖餐飲業者在北中南部都各擁有區區幾間分店,筆者不解這是基於什麼邏輯?(陳富寶為掄元品牌顧問公司執行長,本文引用自湯湯水水)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你曾在精華地區開設店鋪,卻發現不是營收保證,你的經驗告訴你問題在哪裡?
2.若你現在要開一家滷味店,你會選在沒有滷味攤的路口每天擺攤,還是每周有兩天人潮的夜市旁邊?為什麼?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論壇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