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556期動腦雜誌)2022年7月1日,適逢《動腦》創刊45週年,為此動腦雜誌在台北大直典華舉辦「2022國際創意論壇」,以「奉獻力」為主軸倡議台灣未來,透過生活、生產、生態、生命等「四生」課題,經由8場專題演講及3場座談,連結台灣與世界的未來。同時,副總統賴清德也特別透過影片進行3分鐘的專講,並感謝《動腦》45年來為行銷傳播產業做的奉獻。

45年前,1977年那年Marketing引進台灣,《動腦》創刊號上便定義為「市場行銷」,並寫下「文明的濫觴來自於動腦,大家一起來動腦,使我們的世界更美好!」這句經典創刊詞。2022年7月1日《動腦》跨越45周年之際,舉辦「動腦45──2022國際創意論壇」,期望結合具奉獻力,點亮在地產業與社會,讓台灣連結世界的未來,使台灣更有力量。

開場首先由中興基督長老教會暨國際基甸會合唱團,以「生命頌讚」劃開活動序幕,透過《奇異恩典》、《若是有你佇我的生命》兩首歌曲,用溫暖的歌聲為現場獻上祝福。


中興基督長老教會暨國際基甸會合唱團,由艾約銘擔任指揮、郭燕如擔任司琴,帶來動容歌聲。

緊接著,由台灣前駐法特任大使呂慶龍以布袋偶戲迎賓。他表示,我們生活在溝通世代,身為外交人員就是要廣結善緣行銷台灣,因此發想到透過傳統文化、以創意方式讓法國認識台灣。


呂慶龍播放在法國巴黎的品酒場合中,個人的布袋戲表演,並為現場來賓進行解說。

動腦雜誌發行人吳進生致詞表示:「奉獻力會成為我們產業的新的力量,在生活、生產、生態、生命,對世界給出奉獻,用奉獻力來迎接世界的未來。」

副總統賴清德在專講時則提到:「台灣雖然和世界各國一樣,面臨Covid-19 疫情的嚴峻考驗,但全體台灣人民在團結抗疫之餘,依然運用軟實力,發揮『Taiwan Can Help, Taiwan is Helping!』的精神,主動將台灣引以為傲的公衛醫療、高科技發展和數位應用的實力,展現在全球舞台上,為國際社會做出實質的貢獻。包括援贈全球80 個國家、超過5,400 萬片的口罩、熱像體溫顯示儀、製氧機等防疫物資,讓台灣成為世界上一股良善的力量。」


副總統賴清德以預錄影片專講,詳細內容請見P.10。

動腦雜誌發行人吳進生致詞表示,「奉獻力」翻轉產業,應該是時候了!台灣未來連結世界,不是要向世界索取什麼,而是要向世界奉獻什麼,奉獻力會成為我們產業的新的力量。


台灣民主價值,連結美國、歐盟與日本等的經濟結盟


社團法人台灣誠正經營暨防弊鑑識學會理事長/東吳大學嚴家淦基金會法學講座教授 顏慶章
顏慶章認為,台灣能被美國、歐盟肯定,就是因為民主價值。


顏慶章過去常年身處財政、金融及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等領域中,讓他不斷思考著「中西文化」在其中的差異性。

回顧民主歷史,顏慶章感到有些遺憾,詩經裡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句話貫穿三千年中華文化,背後代表著皇帝掌管天下所有土地及人權;而在西方世界中,歷經英國大憲章、美國獨立宣言及法國大革命,讓西方國家建構了「民主制度」樣貌。

顏慶章表示,英國、法國等國家透過全球文明的擴張與政府影響力,讓全世界幾乎都接受了民主機制,人權已然成為普世價值。

今年的6月1日,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與台灣政務委員鄧振中展開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一起談論兩國共同關切的貿易議題,形成新的貿易制度。

顏慶章表示,正是因為台灣民主價值在政治上備受肯定,呈現台灣對於世界的貢獻力,才會有更多國家願意做經濟結盟,「我們可以非常樂觀的繼續期待政府與美國的貿易倡議,以及與歐盟的經濟對話。」


俄烏戰爭給台灣的啟示
 


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 矢板明夫 Yaita Akio
矢板明夫說明,俄烏戰爭之後的世界新格局,台灣將成國際第二熱點地區。


矢板明夫熱切分享來台兩年半期間,他所觀察到的國際情勢。戰爭通常會使國際局勢產生極大的不穩定狀態,而以近期所爆發的俄烏戰爭來說,他斷言台灣將會佔據往後新格局中,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

除了第一大熱點地區烏克蘭外,他認為台灣目前可能為世界第二大熱點地區。依照他的觀察及分析,作為第二大熱點地區的台灣因為擁有許多世界上的關注,所以可能會顯得相對安全許多,而俄烏戰爭更是給了台灣很多可以借鏡的地方。

矢板明夫提到,戰爭的不可預測性極高,隨時都有可能會發生,且獨裁政權的領導人周邊往往聚集揣摩上意者,容易導致訊息的誤判,造成局勢動盪。況且,由於現今科技進步使然,戰爭已經不單是兵力軍火上的較勁,更多層面會在「情報」、「宣傳」及「經濟制裁」上,產生足以改變戰況的影響。

近年台灣常受到外媒的關注及討論,對於台灣該如何積極外交且穩定進步,矢板明夫表示各國均會熱切關注,希望能看到更多台灣活躍於國際的身影。


〈座談(一)〉奉獻力│連結世界


主持人:社團法人台灣誠正經營暨防弊鑑識學會理事長 顏慶章 
與談人: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 柯思畢、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 矢板明夫、前駐法國特任大使 呂慶龍、香菇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TAA理事長 王義郎


美國政治評論家Thomas L. Friedman所著之《世界是平的》一書提到,科技的發達縮短了國家間的距離,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顏慶章將此話作為首場座談「奉獻力│連結世界」引言。

柯思畢表示,關於水和外交,以色列總願意與其他國家分享多年經驗。與台灣在2011年簽署雙邊水技術合作協議後,以色列水資源公司在台灣取得巨大成功,而以色列從沙漠走向繁茂花園,正是一個持續、全面奉獻的故事。

矢板明夫指出,疫情爆發後,台灣的防疫能力被世界所見,「民主、科技、行政效率高」是台灣向世界展示的全新形象。如今台灣若對於「移民問題」能再開放一些,也許能站到更高的高度。

呂慶龍認為,「國家實力」、「悲情主義無用論」、「沉得住氣,繼續努力」是行銷台灣的3大要點,此時若仍是國際社會負擔,有再多邦交國都是負擔;當處境特殊、困難,卻仍能持續對國際社會做出貢獻,台灣定能變得更好。

王義郎以「企業關心」角度分享,自己曾透過召集大使團、捐錢、捐贈物資,持續在不同領域關心社會、發揮奉獻力,更呼籲大家一起重視長輩「用藥安全」問題。

顏慶章:台灣如何呈現貢獻力,對未來的世界有更多的連結?

矢板明夫:如今世界各國議員團紛紛訪台,這是很少見的機會。以「民主自由」價值觀外交很好,但台灣應更有一套向國際社會發出訴求的聲音,應一起思考如何將台灣魅力行銷到全世界。

顏慶章:如何從國際視野的角度,鼓勵台灣增加對國際的貢獻度?

呂慶龍:我特別希望台灣能加強國際溝通。台、法雙向的留學生不斷增加,代表我們是一個不斷進步,且不會停止進步的國家,若台灣青年學生能理解「敲門哲學」,就能讓世界知道台灣具競爭力、優質傳統文化且尊重國際規範,與國際社會接軌。

顏慶章:如何以軟實力呈現台灣競爭力與對世界的貢獻?

王義郎:烏俄戰爭爆發後,我透過管道運了6套防彈衣,援助在烏克蘭做醫療服務的6位台灣人,對方花費多時才收到。這證明了「Taiwan Can Help」,為社會盡一點責任,才能在國際社會上交到更多朋友。


德國如何回應人口變遷?


德國在台協會副處長 陶艾瑪 Dagmar Traub-Evans
陶艾瑪指出,德國希望年長者可以充分受益於數位化帶來的益處。


近年世界各國人口結構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預期壽命因為科技發展及醫療進步獲得提升,美國研究也指出,未來30年全國高齡者人口數將增加一倍以上。

陶艾瑪表示,人口結構變化已成為當務之急,為了幫助高齡者在晚年能過獨立生活,並能擁有社會參與力,德國提出兩個優先目標。

首先,對於需要進行照護及幫助的高齡者,提供多管道的形式援助。近期出現團體倡議《照護假法》和《家庭照護假法》,希望員工可以更容易照顧高齡近親或陪伴臨終家屬。更有聯邦計劃「青銀共居中心」,讓高齡者和青年共享住房,進行適齡家庭改造,更可以完善諮詢服務,有效促進鄰里幫助計劃。

其次,善用高齡者的潛力,培養跨世代間的凝聚力,建立以共享和團結為基礎的社會。德國希望可以確保老年人充分受益於數位化帶來的好處,且COVID-19大流行期間證明,當高齡者排斥數位化,通常意味著會與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參與隔絕,因此促進高齡者在網路上的活躍,能使他們在日益數位化的社會中保有自主的生活。


讓我們走出孤獨


德國「走出孤獨」協會創辦人 許得夢 Dagmar Hirche
許得夢認為,目前最大的困境是很難將年長者帶入數位化世代。


德國「走出孤獨」協會創辦人許得夢認為,世人應該更積極、主動去了解老年人,因為在人們的腦海中,仍然對老年人存在著一個非常過時的刻板印象,多數含有負面意涵且與現實情況擁有落差。

其實現在的老年人十分多樣化,隨著時代演進,他們的思想觀念也日漸開放,在結合傳統底蘊之下,碰撞出許多樂趣,而安定富足的生活狀態,讓現在的老年人可以維持身體機能,擁有良好的活動力。

德國面對老年人議題,最主要的困境可能來自於很難將老年人帶入數位化世代,所以為了讓更多人可以關注老年人議題,德國「走出孤獨」協會設立專屬頁面,試圖建立多種社交軟體管道,以連結數位化世代及老年人的科技斷層。

2014年更啟動計劃突破數位化時代中,科技產品大多使用英語而造成語言不相容的使用困境,提供一對一的平板或智慧型手機使用教學。而許得夢更強調在教學系統下,回應問題時須注重答案的統一,這樣可以加強老年人對重複疑問的印象,讓學習效果可以獲得成效。

許得夢表示:「如果可以邁出前進步伐,就算只是小步向前,也會獲得成功。」


以人性出發 推動傳播產業永續力



凱絡媒體總經理 梁慧敏、凱絡媒體共創永續商業中心負責人 翁偉智

梁慧敏舉例,電通集團為老梅社區進行4年的造鎮計劃,期望為翻轉偏鄉樹立典範。翁偉智說:「永續訴求不該只是遙遠的願景,是一點一滴所累積的策略,思考在生活中的細小事項做出調整與改變,就能發展出藍圖,被大家所看到。」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企業著手ESG策略,透過由內而外的改變,推動社會環境正向循環。台灣行銷傳播產業同樣不落人後,邀請凱絡媒體分享如何以人性出發,推動傳播產業的永續力。

首先凱絡媒體總經理梁慧敏引言提到,電通行銷傳播集團以人為本,在新北市最窮鄉鎮的老梅社區,進行了4年的造鎮計劃,樹立翻轉偏鄉的範本,成功讓新北市政府承諾未來在各地偏鄉持續推動相關計劃。

現在,隨著越來越多品牌更加講求永續經營,凱絡媒體共創永續商業中心負責人翁偉智表示,凱絡媒體成立了共創永續商業中心,期望整合專業,協助客戶佈局永續議題。

凱絡在永續戰略上有三個面向,分別是「人」、「環境」、「未來」。人是凱絡的核心,如何讓工作同仁有更好的服務力,使貢獻社會不再只是做善事,而是一個志願,可以得到回饋和價值觀。 

環境面上,身在傳播產業,最重要的目標是如何向人們傳遞永續的認知及理解,並做出永續的選擇,因此今年電通集團也開始實施廢食計劃,攜手NGO單位設計「食物再利用」的可行方案。

關於未來,永續戰略的目標是學生,今年8月從凱絡到整個集團,將有第一場結合學生的永續論壇,也藉由工作坊共同腦力激盪,共創在環境上的機會。

翁偉智表示:「永續不是一門生意,而是生活態度。」期望未來永續價值能結合在人人的工作中,而這當中有三個關卡,首先很多企業在內部溝通上無法得到聚焦,員工忙於基本業務,應該先擬定共識,建立永續相關內部團隊,來推展相關計劃。

再者對外溝通上,比起宏遠的願景,應該要將永續計劃縮減成容易的行動,永續是一項累積的策略,可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被大家看到。最後,整體台灣民眾對永續的認知依然薄弱,但遲早會深入人心,企業應秉持耐心繼續堅持,終究會獲得共感,形成品牌價值。


中保科技永續城市新未來


中興保全科技 智慧系統本部總經理 張廼森
張廼森說明中保科技如何透過科技進行減碳。


中保科技集團,成立於1977年,不只與動腦雜誌同步迎接45年,中興保全科技智慧系統本部總經理張廼森說:「自己一樣也是1977年出生。」

中保科技從保全業務起家,長久照顧全台60萬家戶、企業的安全。近年來,則開始拓展智慧宅系統,以全方位整合性的服務,期望作為消費者美好生活的總和。

與此同時,中保科技也持續透過科技化的創新,來減少傳統保全業務的服務型態,以推動永續發展。本次論壇,張廼森以「中保科技永續城市新未來」為題,分享中保科技如何著手科技研發,來改善產品運用並提供綠能服務,再進一步打造永續供應鏈、減少碳足跡。

中保科技的施工案件一年將近17,000件,居家系統線路的建置與汰換,均使用到大量塑料。因此在產品的科技創新上,中保科技投入大量資源打造無線系統,取代過去的「有線系統」,以減少二次施工廢料的產生;且如此一來,當消費者有室內家具的移動、甚至有搬遷需求時,也能擺脫線路的限制。

其次,中保科技透過遠端即時監控工具,減少傳統的派遣行動,達到減碳效果。藉由優化派遣流程和架構,有效整合平台進行派遣工作,以降低非必要的派遣,估計一年中可減少348噸不必要的碳排放。

最後,中保科技也提供家戶社區數位化的管控軟體服務,由於台灣大多社區沒有科技化的設備,仍然仰賴紙本進行管理與溝通;若使用App,則能減少紙張浪費,且更有效將訊息傳遞至每個住戶手中。平均下來,一個社區一年可以約莫減少86.4公斤的碳排放。


〈座談(二)〉生活篇|生活生產


主持人:台灣大學GMBA教授 謝冠雄
與談人:中興保全科技 智慧系統本部總經理 張廼森、國際基甸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 曾明國、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 方儉


每日的時段中,「下午」是人們在永續經營裡,生產力最弱的時候。謝冠雄提到:「科技始於人跟人的連結,而創意始於生活。」透過三位與談人他們細微的觀察力,可以從生活中的不同面向,將創意帶入生活,激發更多變化及進步。

張廼森以居家佈置作為舉例,闡述如何透過無線化設備把科技帶來的便利性,更好的融合進入生活之中,滿足使用者的每一分、每一毫需求。更期望中保科技團隊後續永續化的經營及紮根,在大家遇到任何與安全有關的問題時,可以帶領大家走完以往無法完美達成的最後一哩路。

曾明國選擇在事業高峰期急流勇退,因為看見台灣健保系統是雖然位居世界前三名,洗腎率卻也位居全球第一名,所以想為台灣做出一點貢獻。經過發明多項輔助運動的器材,推廣在家就能進行的運動,期盼將信仰融入工作中,致力奉獻自身的力量在公益事務上,提倡「愛人如己」的精神,以達善的循環。

方儉推廣開發小農也可以輕易上手的App「努力小農──MiHuMiSang」,提倡小農可以每天花一分鐘紀錄工作,且利用追溯系統來證明他的人品及產品,讓信任感從台灣延伸出去,並期許未來可以達成國際倡議,將土壤的碳含量增加到千分之四,透過實際行動來改善地球環境問題。

謝冠雄:對於您投注大量心血的App,大家可以怎樣幫助你?

方儉:如果可以在程式內消費,那每一分消費的錢,都可以為地球帶來改變。

謝冠雄:您是如何將信仰與事業結合起來?

曾明國:服侍神跟服侍人是沒有區別的,最重要是出於愛,可以維持初衷,不要以賺錢為目的。

謝冠雄:中保科技如何因應、解決老年化問題?

張廼森:每個國家其實都出現許多老年化的問題,各種方式最終其實都是歸究到民族文化。機構照護模式對台灣人來說,主要是心態過不去的問題,所以如果可以使用科技達到自宅照顧,透過生活上不會造成反感的設備做出安全的管控,並整合多方平台,就可以同時有益於照顧者及被照顧者。


荷蘭水資源管理方法


荷蘭在台辦事處副代表暨經濟處處長 白瑞樸 René Beerepoot
白瑞樸強調,現在正是採取行動的時刻,全球挑戰必須全球共同解決,我們能一起創造在地化解決方法。

白瑞樸指出,水資源保護正受到威脅,並影響著全球每個人。由於文化、歷史及氣候變遷因素,荷蘭對於水資源挑戰並不陌生,這讓荷蘭致力於向他人學習,為水資源保護和世界永續做出貢獻。

荷蘭身為全世界用水最有效能的國家,白瑞樸說:「我們的方法始終具有包容性和以證據為基礎。」從對自然系統的量化描述起,配合社會觀察,由下而上讓地區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參與。

荷蘭從世界上「最脆弱的三角洲之一」,經由高度創新公司和知識機構的貢獻,成為現今世界上「最安全的三角洲」。白瑞樸分享案例,隨著荷蘭在夏季越來越多地方面臨乾旱,為預測水資源短缺,荷蘭水務當局與當地水務委員會、非政府組織、 知識機構和技術公司建立 Energie-en Grondstoffenfabriek(能源和資源工廠),目標為從廢水中回收水、資源和能源。

對於全球水資源挑戰,「全球挑戰需要全球合作」是荷蘭的信念。白瑞樸表示,在荷蘭,公司、知識機構和政府組織緊密合作,能共同創造解決方案。如今荷蘭正在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採取行動,將影響力最大化,形塑一個永續的世界。


地下水管理之實務探討


Acacia Water CEO  Arjen de Vries
Arjen de Vries表示,水資源需要因地制宜的策略管理,如何從理論到實務、從無到有,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Acacia Water負責就國家和全球水資源管理技術、制度和流程管理問題,提供顧問服務。Arjen de Vries透過在各國工作的案例,闡述因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各種水資源挑戰。

Arjen de Vries表示,尤其在缺水時,地下水是特別重要的資源,地下水的管理工作與氣候、降雨、地形、植皮皆有關,特別需要針對地區實施。而地下水管理研究單位、政策推動單位及自來水相關公司的溝通不良,加上專注於短期成效、政府資源及執行夥伴的侷限、有限的知識及資源都可能造成水資源應用不當,所以這些都需要IWRM做為指引。

IWRM是Acacia Water對地下水管理的指南,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原則包括「聚焦事實」、「展開對話」、「策略形成」,並搭配民眾對水資源應用、地下水管理的知識傳達才能發揮最大成效。

關於水資源永續利用,Arjen de Vries分享3R:Recharge、Retention、Reuse理念,也就是蓄水、治洪、再利用;而要使民眾理解並參與,Arjen de Vries以3P:Public、Private、Policy理念解釋,讓民眾參與成為利益共同體,再以聽得懂的案例溝通。他總結,如何從理論到實務、從無到有,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座談(三)〉水資源|生態生命


主持人:動腦雜誌總編輯 邱品瑜
與談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名譽教授 丁澈士、台南市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 李建畿、尚磊科技董事長 白陽泉


水,是生命重要的源泉之一,同時地下水資源,則是本世紀中的重要議題。丁澈士指出,台灣西部平原之沿海地區,因地下水源被大量且集中開發,未能妥善管理,導致該區產生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及土壤鹽化等環境地質災害。

課題在於如何透過「減緩」與「調適」,讓洪水資源化?目前在屏東已有超前部署的實踐,透過地下水人工補注,利用洪水、蓄水地下,在這幾年試營運中獲得很大成果。藉由建置「水銀行」的服務事業,可以讓環境與經濟獲得雙贏,目前已完成50公頃的地下水人工補注,為東南亞最大規模。

李建畿提到,雖然台灣降雨量是世界平均2.6倍,卻也是第18名的缺水國家,根據水利署統計,109年每人平均一天用水量有289公升,是高耗水國家。

而在蓄水有限的離島地區,便使用海水淡化來取得淡水資源。傳統透過逆滲透進行的海水淡化作業,不只高耗材,而且也將造成環境傷害。不過現在可以透過潮汐虹吸發電,加上電離海水淡化系統,將藉由海洋潮汐自主發電,產生的電力可用來製造淡水,有助於解決離島的能源與水資源問題,落實環境永續發展。

白陽泉則表示,台灣的水真正用來喝的只有10%,其他有農業用水佔了七成、工業用水佔了二成。台灣人大量用水,然而這些水的用途,我們通常沒有感覺。反觀缺水的中東地區,他們所種的樹和草,都需要透過打點滴的方式來補充水源。

因此最大化地利用水資源越來越重要,像是花蓮地區建置水資源回收中心,回收所有當地的民生用水,以及台灣協和電廠透過工業純水處理設備,以純淨的水產生蒸氣協助發電;另外還有亞東石化觀音廠將八成的用水進行回收,以厭氧微生物所產生的生質沼氣提供予鍋爐運作,每年產值高達一億。

最後本場座談主持人邱品瑜提問到,如何透過水資源管理落實永續?白陽泉說明,若要節能減碳,充分利用並降低成本,有三個方法:第一是減少在水中的化學藥品添加,例如很多疾病都可能是飲水導致;第二是化廢為能;第三為使用伏流水或地下水。

丁澈士認為,地下水儲存在節能減碳中,確實是有效的方法,而水資源開發形式多元,成本也不一,呼籲成立國家水資源研究院,精算開發與減碳成本。

李建畿補充,在某次參觀淨水廠得知,水汙染源的大宗是農藥,須花費力氣將其過濾,同時水稻的種植也非常浪費水資源,各界應該坐下來,和平檢討更好的做法。


最後動腦董事謝冠雄代表主辦方致謝詞,引用聖經一句話「施比受更有福。」期許大家力行奉獻力,從身邊的人做起,並約定在2027年、動腦50年再相見。


【動腦45—2022國際創意論壇】各界協力夥伴


現場有來自戰國策、F.C. Vikings足球隊的祝福,並感謝王義郎提供第一名店越光米、白陽泉贊助活動紀念拭鏡布,以及李建畿贈送的防蚊防蟑濾水蓋,讓來賓滿載而歸。

協辦夥伴:
德國在台協會、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台灣廣告主協會(TAA)、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TAAA)、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傳媒稽核認證會(ABC)、台北市媒體代理商協會(MAA)、國際廣告協會台北分會(IAA)、台灣與台北市國際公共關係協會(TIPRA)、台北市廣告業經營人協會(4A)、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AMT)、台灣設計協會(TADA)、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台灣好德公益文化協會、台灣公益廣告協會

贊助夥伴:
中保科技、凱絡媒體、第一名店、典華

媒體夥伴:
台視、聯合報系、緯來電視網、世界民報、新娘物語、婚禮掏心話、貝傳媒、今周刊


活動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