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556期動腦雜誌)

「孩子剛出生時,我其實沒有這麼喜歡他,甚至感覺因為他,人生將失去許多,這種想法讓人充滿罪惡感。但三小時就得餵奶一次,一整天幾乎沒有自由時間,連吃飯、睡覺都要配合著嬰兒的作息,遑論回到職場,更別提好友聚會,可怕是我已經長達好幾個月,半夜都要被夜奶的哭聲叫醒最少兩次,先生要上班,又沒有人可以支援。」

聽著新手媽媽發自內心深切的感嘆,讓人不免心有戚戚焉,很多時候是在學著做父母的過程,才開始愈來愈愛自己的孩子,並跟隨他重新經歷一次,自己那或快樂、或辛苦的童年過往,漸漸地才長出願意為家庭奉獻自我,不求回報的性格,而這段養成時間長短,又因人而異。

以雙薪小家庭為例,若家中成員只有父母跟孩子,孩子下課後多半需送去社團、課後照護班,等到家長一結束工作,可能就得一個去接小孩,一個去張羅晚餐,而這些看似明確簡單的分工,卻都必須建立在孩子沒有生病感冒、家長不用加班的大前提下,才能維持略為緊張的平衡。

在為人父母的路上,常有感如摸石過河,或是憑著印象中的長輩,模仿他們的樣貌,根據生命歷程校正後持續學習。這讓我想起一件趣事,數年前新生兒子時,親戚買了一本類似嬰幼兒的完全手冊當做賀禮,我與先生笑稱這是兒子的「使用說明書」,但後來隨孩子的飛速成長,那本書很快就被束之高閣,畢竟理論與實務之間,還是有不少變數。

所謂的家庭奉獻力,或許是忍住自以為是的先見之明,讓孩子有探索、犯錯的空間,與此同時陪他走在正向的道路上,即使到老都不偏離。

祖母育我30年載,在她過世時,我曾寫下一段懷念的隻字片語:「何其有幸,有您陪伴30年。我會將您一切的教養銘記於心,實踐於生活中,並傳給孩子。如此,您便永遠存在我身邊。請放心,我不會過度悲傷,因為您最引以為傲,我樂觀、堅強的樣子。」關於奉獻力的見證,她便是我人生永遠的典範。


邱品瑜為動腦雜誌總編輯,有任何意見,歡迎討論 editor@brai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