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號548期動腦雜誌)

疫情從五月中旬升級到三級之後,直到目前疫情逐漸趨緩,這半年多來對全台灣人民來說,面對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激轉與全面性的社會經濟震盪。疫後經濟雖已緩步復甦,然三級警戒影響了百業生計,讓原就弱勢的族群更是雪上加霜,許多一向協助弱勢族群的公益社福團體也面臨到生存的重大危機。據聯合勸募協會調查發現,因疫情因素就有高達8成的社福團體捐款受到嚴重影響,更有9成的組織被迫調整既有的服務模式以度過疫情寒冬,影響之鉅可想而知。

我們知道疫情下百業衝擊,許多人收入銳減、甚至放無薪假或失業;人們對未來感到悲觀,消費的態度自然漸趨保守,因此許多善心或企業只好暫停或取消了日常的資助捐款,公益團體在善款不足的情況下也只好縮減扶助項目;許多社福單位因贊助款拮据,原本的公益施行計劃被迫停止,在公益的寒冬中,原本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更加無助、面臨生活最嚴峻的挑戰。這是我們在認知自身難保的窘境下放棄照護的現實情況,大家都看到了嗎?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有情有愛,看到了比我們更弱勢的人,往往觸動了我們伸出援手的惻隱之心,這樣的起心動念誠屬可貴;但是往往同情是一回事,實際拿出援助行動者又是另一回事,我們期待有心者更要拿出實際的行動,除了個人持續性的公益善舉外,身為企業組織的經營者若每年都能提撥盈餘小小的比例來幫助弱勢團體,善盡企業社會責任,那麼就會產生一種社會善的循環,讓公益的大愛生生不息。

除此之外,企業若能在協助弱勢團體的同時給予就業輔導教育(釣竿計畫),教他們釣魚之道,更是公益的最高境界。像是數位轉型是現在時下企業的課題,尤其「零接觸」商機正夯,是否企業也可以輔導非營利組織,進行線上各項公益或募資活動,在公益平台資源匱乏的議題迫切下,展現虛實整合的公益平台力量,不僅可以協助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度過難關,也能夠藉此讓這些非營利公益組織強化數位能力,讓他們漸漸找出自謀生路的能力。

所謂自助而後人助,當輔導弱勢團體的非營利組織不斷強化自我的成長學習,讓更多的企業認同並提供公益資源,協助弱勢族群漸漸擺脫困境,那麼整個社會因此產生一個善的循環,這就是我們期待社會累積最珍貴的財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