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疫情擴大的關口下,受影響的內需型企業除了要比氣長,更要比變革速度,與其求疫情快點過去,不如督促自己的轉型要加速...

(圖片來源:thestar.com.my/)

(2021-06-07)新冠疫情持續延燒,許多內需產業受到重創,雖然三級警戒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但影響的程度遠超過去年任何一個時期,除了疫情的確診人數快速擴大外,民眾自主減少外出更是主因。

減少外出意味著許多「實體」的消費減少,特別是非民生必需的消費,更不是民眾現在的消費選項,這些產業在過去數週受影響的程度,就高過去年疫情的任何一個時期。

 

受到影響的產業紛紛向政府求救,希望能得到政府的補助以渡過難關,另一方面則希望疫情快點受到控制,讓生活恢復過往,或許因為去年台灣的控管得宜,讓大家覺得生活會回到過往,但即使疫情受到控制,民眾的消費習慣也被疫情影響而有所改變,也就是整個消費市場,不會隨著疫情結束而回到過去。

在這個疫情擴大的關口下,受影響的內需型企業除了要比氣長以外,更要比變革的速度,與其求疫情快點過去,不如督促自己的轉型要加速。疫情之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被迫改變,將造成以下的結果:

1、零接觸或低接觸的購物行為:
疫情管制中,消費者到實體通路的購物行為受到限制,低度外出甚至不外出就變成管制期間的消費行為,即使疫情回穩,減少接觸甚至不想接觸的消費習慣不會馬上改變。

疫情要完全消失的時間還遙不可及,民眾要打到足夠的疫苗也要一段時間,企業要撐到消費者回到以往的實體購物習慣,不如儘早適應並佈局零接觸或低接觸的銷售方式。

2、務實消費及信任品牌:
由於疫情對經濟影響極大,消費者對於過度消費的需求會減少,轉向更務實的消費,同時信任有品牌的商品,以免買到品質或功能不好的商品。

3、網上搜尋資訊:
使用網路蒐集資訊早已是現在消費者的習慣,但在疫情下,網路資訊更多且真假難辨,因此消費者會更謹慎且參考多方資訊才會下判斷。

因應消費者行為的長期改變,商業模式和行銷的方式也要改變,首先要先分辨自己商品的「需求性」:

1、必需品:
跟生活有關的必需品,像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民生必需品,或是醫療、健康等跟人身有關的商品或服務,不用擔心消費者不購買,但消費者會更相信品牌且重視商品或服務的功效。

2、非必需品:
因為不是生活必需,消費者會遞延甚至不消費,此時必須先突顯自己商品和服務「實用」的一面,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需求,才有機會推廣出去。

3、文創商品:
文創商品是以「文化」和「創意」吸引消費者䐟買,但在疫情之下,消費者較沒有心情和意願去「欣賞」文化,因此要先將商品回歸「實用」,從實用的角度去設計文創的那一面,藉由需求引起注意,再以文創的那面吸引消費者。

因此,文創商品的品項和設計概念就需要重新調整,有些品項過去很重「設計」,是否在未來會是消費者的選擇,就需要再重新思考。

4、奢侈品:
奢侈品比較不受到景氣影響,但購物的方式更需要「客製化」,低度人群的「包場式」服務,更了解顧客需求和偏好,提出準確的商品項目來吸引頂級顧客的目光及購買意願,就會是奢侈品未來的取向。

不同類型商品會有不同的消費需求,就需要不同的商業模式調整來因應,一般而言,面對疫情改變的消費者行為,行銷的方式有以下的調整建議:

1、強化網路行銷:
不只是在網路上做廣告,更要在網路上以內容行銷的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消費者需要的「品牌」,不只是有知名度的品牌,且是要有「好感度」和「信任度」的品牌。

因此,要用有故事內容的方式去描述自己的商品,讓消費者在接觸商品訊息時也產生需求和好感,才能在建立品牌知名度的同時,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信賴和有需求的印象。

2、促進虛實融合:
數位與傳統的搭配,不只是工具上的整合,更是商業模式的融合。除了透過數位行銷來宣傳、強化電子商務的銷售外,思考面對的消費者購買需求和行為,才能做到真正的虛實融合。

日後的實體通路將以提供「服務」為主,儘量節省空間和人力,庫存空間和展示也要思考調整成類似「快閃店」的模式,以接觸和服務顧客為主,庫存和交易則導引到線上,一來可免去實體庫存和交易的空間及人力,二來可直接累積會員資料,更直接的運用會員行銷。

3、組織數位化:
不只是行銷的工具和通路要往數位前進,組織的成員也要數位化。除了熟悉數位的工具及數據分析外,思考數位時代的消費者需求和行為,更是組織全員要能適應和進步的地方。

不管是組織中的哪一個角色,都要善用數位工具,同時避免用傳統的思維來思考商品和行銷,唯有將自己跟消費者同步,提升自己的數位能力和思維,才是真正的數位轉型。

疫情帶來的衝擊不會是短時間的,即使有幸避過,也難保不會遭到下一個疫情的攻擊,數位行銷的時代已經確定,與其祈求疫情結束,不如趁機培養自己和組織的數位能力,才能因應未來一波又一波的挑戰。


延伸了解
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
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