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9)若品牌沒有自己的數據,則需回到行銷的初衷,定義自己的目標消費者,同時了解目標消費者的購買需求,然後以目標消費者的需求為依歸,做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廣告。

(圖片來源:rapidboostmarketing.com)

(2021-03-29)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在網路上搜尋或點選某些商品時,這類商品的廣告就會跟著你,在不同的地方不斷出現?這是因為我們電腦和手機在使用網路時的行為路徑都會被追蹤,在電腦上的行為足跡稱為「Cookie」,就像是餅乾屑一樣會留下記號,讓網站和一些網路服務可以辨識使用者在網路上的身份,並記錄用戶在網路上活動。

Cookie的機制被廣泛運用在數位廣告的投放,藉由使用者的網路行為,來辨識使用者的搜尋目的和興趣,投遞相關的廣告以提供互動的機會。為了取得用戶的同意,許多網站也會要求使用者同意其隱私條款,讓網站存取Cookie才能繼續瀏覽。

 

Google在去(2020)年一月即宣佈將取消對第三方Cookie的支援,今年年初更在官方部落格的文章中,確認在自家瀏覽器Chrome等各項服務逐步取消第三方Cookie,並不再推出替代技術。

由於Google為全球數位廣告市場中最被廣泛使用的平台,其Chrome瀏覽器更被全球超過六成的人使用,因此,Google取消第三方Cookie的追蹤支援,勢必引起數位廣告投放方式的改變。

第一方數據是指直接來自企業自己的網站、App等自媒體所搜集而來的數據;第二方數據是指從另一家公司搜集或購買而來的數據;第三方數據則是從不同來源的比對中所取得,而且這類的數據多帶有侵犯隱私的爭議,這也是Google要停止提供第三方數據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覺得這是Google為了保護自己的數據所做的決定,且Google淘汰的第三方Cookie只適用於網頁,行動裝置App並不適用,因此,以行動廣告為主的投放並不受影響。

對於第三方數據的隱私爭議,Facebook仍堅守「精準廣告」的作法,認為只有了解用戶的需求,才能提供最適合個人的廣告選擇;而Apple則以消費者隱私為重,在iOS 14作業系統中的新隱私規範,要求任何一個安裝在iOS上的App,若要追蹤用戶,必須取得用戶的同意,顯示科技巨頭對於使用者隱私的態度不同,而Facebook侵犯隱私的聲浪也不斷出現。

當Google不提供第三方Cookie的支援,品牌就只能「自己來」,過往有許多企業建立自己的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數據管理平台),藉由多方搜集的數據(多是第三方數據)加以比對分析,協助廣告投放能鎖定特定人群,提升廣告的精準度。

但在Google不提供第三方數據後,數據來源將受到限制,也減損了廣告投放的準度;而更早之前,有更多的企業發展CRM系統(顧客關係管理系統),成立自己的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消費者資料平台),主要根據企業內部資料來描繪出更精準的消費者輪廓,再利用這些資訊去做分眾行銷。

過往十多年的數位廣告都倚賴第三方Cookie來追蹤消費者,一旦消費者的行為無法追蹤,廣告的投放就必須要靠「第一方數據」與「內容」來執行。品牌自己的自媒體中,在取得使用者同意的前提下,去搜集和分析使用者的數據,藉以更了解自己面對的消費者,若結合客戶系統,更可以與銷售資料連結,提供企業更有意義的分析數據。​

若品牌沒有自己的數據,則需要回到行銷的初衷,定義自己的目標消費者,同時了解目標消費者的購買需求(藉由大數據統計資料或市調等方式),然後以目標消費者的需求為依歸,做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廣告(內容與投放位置),如同筆者行銷金三角一書所述,回到消費者導向的思維,特別是第三方數據無法追蹤時,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去製作內容,並投放在符合目標消費者會接觸的廣告位置,會是在沒有第三方數據提供的時代必須更加奉行的方向。

雖然Google宣佈要取消第三方數據的提供,但數據對於現代行銷已無法走回頭路,而且一定會有更多的廠商開發出可追蹤消費者行為的軟體和系統,但不論未來的數據搜集系統如何開發,以目標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行銷思維,才是行銷恆久不變的原則。


延伸了解
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
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