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號537期動腦雜誌)2021年,大眾的社會意識將愈來愈高漲,這也反映在影視作品的產製上。故事工廠將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改編成舞台劇,當中有哪些特別之處?並藉此窺探接下來的影視趨勢及科技應用。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簡稱《與惡》)裡,這句沉甸甸又血淋淋的經典台詞,深刻烙印在觀劇者的心裡,成為2019年最熱門的話題,更一舉奪得當年度電視金鐘六項大獎,被大眾譽為「台劇天花板」、「久違的神作」。

這部由公共電視、CATCHPLAY、HBO共同推出,大慕影藝製作的台劇,以一起「無差別殺人」社會案件為背景,描摹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家屬、人權律師、精神疾病患者等不同處境和心理,並衍生出新聞媒體困境、思覺失調症等議題。  

 

時隔兩年,這部劇的熱度不但沒有隨著時間而消減,甚至跳出電視螢幕搬上大舞台,和觀眾們近距離互動。故事工廠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佳鋒看準這部劇的潛力,向公視買下舞台劇改編權,斥資2,800萬元開發製作《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

2020年在北、中、南部共出演22場,2,5000張票券全數售罄,佳評如潮,預計今年將再加開7場。林佳鋒坦言,這齣劇是故事工廠所有作品裡最好賣的一部,因為原先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就很強,加上舞台劇海報主視覺也帶起了一定效應。

主視覺是由知名設計師方序中所設計。設計理念以整體色調冰冷、壓抑為主,畫面中間的人穿著近似刑服,除了戲中「加害者」的寓意,想傳達加害者正遭受觀看海報的觀眾們審判的感覺之外;也可解讀為被整個空間、社會禁錮的符號,這個符號可以是任何人。

不過,故事工廠是如何讓看完十集連續劇、再看一次三小時舞台劇的觀眾,帶回截然不同的感受?或是讓第一次從舞台劇認識《與惡》的人,對當中想傳達的議題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
《與惡》以一起「無差別殺人」社會案件為背景,描摹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家屬、人權律師、精神疾病患者等不同處境和心理,並衍生出新聞媒體困境、思覺失調症等議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主視覺
主視覺是由知名設計師方序中所設計。畫面中間的人穿著近似刑服,有戲中「加害者」的寓意,想傳達加害者正遭受觀看海報的觀眾們審判的感覺。

運用「論壇劇場」 讓輿論力量具像化
「如果找不到獨特的語彙的話,劇場就是換個方式來賺錢,除了商業以外意義不大。」這是故事工廠藝術總監暨編導黃致凱接到任務後,反覆思考的問題:劇場的本質是什麼?

他認為劇場和電視劇最大的不同是,電視劇是單向式的觀影經驗,也就是劇演完了,觀眾即使有任何感受或想法,也就留在自己心裡;而劇場演出是Live現場,觀眾和表演者處在同一個空間裡,有機會進一步互動。

於是他想到了「論壇劇場」的模式,能突出互動性的特點。「我沒有更改劇本裡的任何設定,我只加入一個角色叫『觀眾』;而這角色正好也詮釋這部戲所談的,關於輿論這件事情、關於人們對真相的理解。」

黃致凱嘗試讓「社會輿論」具體化,讓觀眾有機會投入故事裡,成為左右劇情的關鍵元素。同時呈現出輿論對事件關係人的壓迫,致使他們做出不同價值判斷的決定。

互動一
觀眾使用LINE Bot投票 來決定劇情走向

但要讓現場近千名觀眾和台上表演者一起互動,感覺不太容易,該怎麼做?團隊於是想出用LINE Bot當台上和台下傳聲筒。

市面上可以使用的科技工具很多,林佳鋒說,起初也有考慮過Facebook和其他平台,最後選擇LINE是因為台灣人使用比例高,且能在後台完全掌控操作,所以協同工程師開發《與惡》專用的公投票選系統,並按照劇本的需求來設計介面。

在演出前,觀眾會拿到該場次的入場碼,輸入到LINE《我們與惡的距離》公投票選系統後,會出現三個問題,包括是否看過電視版、支持死刑與否,以及對患有精神疾病的加害者可能減刑或判無罪的看法。

接著,在演出過程中設計了兩個橋段,對所有人提問,這時觀眾要拿出手機用LINE Bot投票,針對問題選擇「是」、「否」或「無法決定」。投票結果出爐後,將決定角色命運,改變劇情發展及轉換場景,表演者會隨即演出票數最多的版本,萬一沒有任何選項過半數,團隊就有權自行決定要演出哪一版本,最後共有四種版本的結局。


觀眾使用LINE Bot
團隊用LINE Bot當台上和台下傳聲筒,讓現場近千名觀眾和台上表演者一起互動。

黃致凱形容,投票其實就像一個無聲的審判,演員就代表了角色被審判的結果。他同時強調,票票等值,不會因為自己是導演,票就比較多;而觀眾所看到的投票結果是經由電腦運算後,直接投影公佈在舞台上,沒有機會做假。

在等待開票的過程,演員不知道接下來會演哪個版本;換布景、服裝的工作人員也是繃緊神經在旁等待,台上台下同時陷入一股緊張的氛圍裡,屏息以待接下來的發展。黃致凱笑說:「就跟看選舉開票一樣緊張,也是另一種觀眾看戲的張力,好奇投票結果會不會跟自己想的一樣,這是電視版所沒有的體驗。」

◎ 公投票選系統內含編導巧思
在LINE公投票選系統的設計上,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是,給觀眾回覆的選項除了「是」與「否」還多了「無法決定」,透漏出這齣劇背後想表現的灰色地帶。

黃致凱認為,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是有灰色地帶,觀眾有權利表達內心的猶豫,就像要對殺人犯執行死刑還是廢除死刑,這之間仍有很多空間沒有討論清楚。就如同《我們與惡的距離》劇名裡頭的「距離」二字,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並不清楚到底誰與惡的距離最近。



LINE《我們與惡的距離》公投票選系統
在演出前,觀眾會拿到該場次的入場碼,輸入到LINE公投票選系統後,會出現三個問題。接著,在演出過程中設計了兩個橋段,讓觀眾要拿出手機用LINE Bot投票。

另一個特別之處是,觀眾每一場會看到的題目敘述不一定都相同,文意不變,可能是語句排列微調或是當中某些字詞被抽換,竟也大幅影響投票結果。黃致凱想藉此試驗,改變問的方式去校正投票比例,讓出現次數較少的版本有機會被演出;再者,也想看不同的陳述方式,是否影響觀看者所做的決策。

舉例來說,以台灣民情來看,殺人償命是天經地義,但在看了《與惡》裡加害者李曉明家庭背後的故事後,觀眾反而會開始思考:是否不要急著判死刑,因為還不知道他隨機殺人真正的原因,處死李曉明後,問題還是存在。

所以當題目出現:「你是否支持李曉明執行死刑?」大多數人的回應是「否」。但換個問法:「你是否支持『犯下無差別殺人案的』李曉明執行死刑?」結果就不一樣了。

黃致凱說:「故事一開始,大家就知道李曉明是無差別殺人犯,但在看了他犯罪背後的故事後,就慢慢淡化這件事。這時在敘述中重新強調,觀眾就好像被提醒了,對,他殺了人,如果我讓他活下來,那些被害者家屬情何以堪。」也就動搖了觀眾的決定。





加害者的家庭故事
在看了《與惡》裡加害者李曉明家庭背後的故事後,觀眾反而會開始思考:是否不要急著判死刑,因為還不知道他隨機殺人真正的原因,處死李曉明後,問題還是存在。

互動二
真實的立委、人權律師、精神科醫生現身說法

此外,劇中有一個政論性節目的橋段,特別邀請真實生活中的立法委員,也是2016年內湖隨機殺童案的受害者家屬王婉諭來擔任演出嘉賓;還有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多位立委及議員、受刑人家庭支持方案計畫教師、人權律師、精神科醫師等,現場接受觀眾的留言和提問。

而觀眾的問題和嘉賓的回答也可能連帶影響觀眾之後的投票結果,「一場劇由廢死聯盟代表來談或是找受刑人家庭支持方案計畫教師來回應,兩方給觀眾的引導思考就不一樣,唯有讓不同立場都有機會發聲,這議題才有討論的機會。」這是黃致凱的用意。

所以團隊在討論要邀請哪些來賓出演時,特別注重多元性,不分政黨顏色,集結各種專業背景,就是希望能讓觀眾有機會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音。

不過在處理這般嚴肅議題時,黃致凱也顯得特別小心翼翼且細膩,縱使知道某些立委的人氣和知名度會為舞台劇帶進更多觀眾,增加票的販售量,但他選擇不提前透漏,接近演出時間才公佈,以避免「歪樓」。

他說:「像是我們在其中一場邀請了立委王婉諭,我想沒有人比她更有資格去談無差別殺人事件。她有切身之痛,立委的工作也確實能落實某些改變;但如果先亮她的牌,就像在消費當事者的傷痛,這不是我們初衷,我們是認真要來討論這個議題。」

黃致凱也對這齣劇相當有信心,反問:這部戲有需要靠立委來賣票嗎?



劇中政論性節目
劇中有一個政論性節目的橋段,特別邀請真實生活中的人物,包括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多位立委及議員、受刑人家庭支持方案計畫教師、人權律師、精神科醫師等,現場接受觀眾的留言和提問。

社會議題將持續發酵
《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的表現形式,既不是老調重彈,更成功詮釋出該劇的精髓,讓大眾知道,一場悲劇的發生,沒有誰是局外人;每個議題也不是一翻兩瞪眼,僅由片面資訊就分辨對錯、善惡。

黃致凱認為,影視、戲劇作品要讓觀眾有共鳴,除了表現形式外,還有社會情緒的閱讀。由於網路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讓大家能獲取資訊、發表意見的管道變多,連帶也讓大眾的社會意識愈來愈高漲;意識到問題後,就會進而去討論、批判。

尤其,在2020年「國民法官法」三讀正式通過後,2023年起每一位23歲以上的國人,都有機會被抽選擔任國民法官,民眾的意見不再被隔絕於法院之外。所以,每位鍵盤法官都有機會走出電腦螢幕,直接影響一個人生死,這將使大眾看待案件更加謹慎,願意主動去獲悉事情的全貌。

Talkwalker和HubSpot共同發佈的「2021年社群媒體趨勢」報告也同樣指出,人們有愈來愈關心社會議題的傾向。因此,2021年期待會有更多類似《與惡》的社會寫實劇誕生,讓被忽視的面向和聲音,有機會被看見、被聽到。



舞台劇精彩片段
《與惡》全民公投劇場版的表現形式,既不是老調重彈,更成功詮釋出該劇的精髓,讓大眾知道,一場悲劇的發生,沒有誰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