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群體免疫,指群體中多數人都有過感染、有了抵抗病毒的能力,那病毒就不再會爆發性的傳播...

群體免疫,大多數人都被感染病毒不再會傳播給很多人的理想,距離還很遠。(圖:Pixabay)

(2020-06-02)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指群體之中大多數人都有過感染、有了抵抗病毒的能力,那病毒就不再會爆發性的傳播。

大多數人是多少人,現在的新冠肺炎是新的流行病,沒有歷史資料可查,專家只能估算約60-80%,全球有超過600萬確診病例,另有25-50%無症狀感染者,確實數目雖然難以統計,專家們說即使疫情最嚴重的城市,感染的人數與總人口的比例,距離群體免疫的臨界點還很遙遠。

 

紐約時報整理了幾個重疫區的免疫力,分別在五月份,從抗體檢測估算的感染人數,紐約市20%、倫敦17%、馬德里11%、武漢回去復工的人10%、波斯頓10%、斯德哥爾摩7%、巴塞隆納也是7%,雖然有這麼多人感染,大部分市民仍處於被感染的危險。

瑞典一開始沒有施行社交距離,結果死亡人數幾倍於鄰近的丹麥與芬蘭,英國也一度採取同樣政策,使疫情成指數上升,這兩個國家的感染人數,估算也僅在7-17%之間。

群體免疫可以說是一個傳染病學的現象,是一個很不容易達到的情況,流感很多人都得過,也有更多的人注射疫苗,有抗體的人數似乎應該到了群體免疫臨界點,但流感還是每年流行一次,很多人感染、死亡。

新冠病毒的傳播率R0=2-2.5,一個病例可以傳給2-2.5個人;如果一半人有抗體,R0就等於1僅能傳給一個人;如果60%以上的人有抗體,R0就小於1,能傳染不到1個人。R0變的更小,一個病例傳染的人數越來越少。

一個群體有低的免疫率,可以緩和病毒的傳播,但群體免疫的臨界點,則代表病毒不會轉為大規模傳播。不同的區域,群體免疫的比率也不相同,傳染快速的地區比率會高一些,當接觸病毒有多種感染方式,比率可能下降。新冠肺炎是新病毒,感染過後確實產生抗體,但是否會再次感染、或抵抗病毒能力是否能維持,至今尚無定論。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Michael Mina建議,大家把群體免疫看成是防火,緩和疾病的傳播,在現實中做不到、輿情也不允許,瑞典與英國在付出代價之後已經加強防疫了。

群體免疫既然走不通,血清抗體的檢測就開闢了另一條路,特別是無症狀感染者,可以藉此確知曾被感染,而抗體更為一般的解釋成免疫護照,可以復工、恢復正常生活,全球很多地方都大量抗體檢測,把抗體人數作為開放解禁的標準。

這恐怕是目前一個爭議論點,因為血清檢測並不十分可靠,有時會出現假陽性,學者舉例,血清檢測出陽性IgM蛋白球,並不代表新冠病毒為陽性,還要進一步檢測確定。WHO也一再強調,抗體不等於免疫、也不等於不會傳染給別人。大家被關了幾個月,要出來活動總要有所依據,抗體也許在常識上講得通,專家卻一再呼籲過早開放的危險。

夏天快到了,一片紛紛解禁的呼聲,聽起來有些疫情即將消逝的幻覺,但600萬的病例、36萬的死亡,每天仍持續增加,有的地區也許安穩,有的地區卻成了新的疫災中心,如南美洲與中東。

據紐約時報統計,全球有75個地區病例仍在增加,51個地區穩定,只有41個地區病例減少,以全球總體疫情來說仍在上升,很多地方卻選在這個時候開放解禁。有人說疫情改變了世界,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的確。

看起來,只有寄望於人工的群體免疫、疫苗了。除了美國的Moderna,中國康希諾生物公司的Ad5-nCoV疫苗也有進展,採用輕微的普通感冒腺病毒來感染細胞,製造新冠病毒外圍凸刺的蛋白,而產生抗體。108名16-60歲的實驗對象,分別給予低、中、高不同用量,28天後,低、中用量有半數,高用量有四分之三的人,產生可以抵抗病毒的中和性抗體,副作用僅為輕微的感冒症狀。

那福忠專欄-新冠肺炎疫情相關閱讀
疫情中的愛沙尼亞
群體免疫
COVID-19疫苗初露曙光
在家工作還會繼續嗎?
經濟復甦能綠化一點嗎?
洛杉磯免費為有、無症狀居民檢測
新的正常生活
手機競爭對手 合作追蹤抗疫
不是何時、是如何
疫情過後
疫情讓生活轉向數位
疫情中的環保挑戰


本文取材自2020年5月31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154)」:群體免疫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給作者,分享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