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3)只管生產不管銷售的政策,加上不足額的生產數量,造成搶購和不公是必然的。疫情來的快速,政府應變速度要跟得上實屬不易,但在政策執行發現問題時,如何在最快的時間修正,是現在政府面臨的第二個危機...

(圖:news.housefun.com.tw)

(2020-02-03)筆者五天前在藥局買到口罩後,就再也買不到口罩了。這或許不是所有人碰到的狀況,但相信真有為數不少的人近日都到處找口罩,為什麼平日不被注意的口罩,竟然一片難求?筆者認為,媒體和政府要負起口罩之亂的責任。

行政院長蘇貞昌在1月24日即宣佈台灣的醫療用口罩和N95口罩暫停出口一個月,引起了不同看法的論戰,因為台灣的口罩仍仰賴進口,因此暫停出口的決策是正確的,而那些批評蘇揆政策的人也受到輿論撻伐。

 

在武漢肺炎態勢不明的情況下,先求自保是大多數人會贊成的,那些批評者不管是基於什麼理由或想法,在當時對政府的政策提出質疑,都是犯眾怒的不智之舉,但蘇揆的做法除了贏得國人的認同,也帶起了現在的口罩之亂。

民眾在媒體大肆報導武漢肺炎的新聞時,已人人自危,而政府也「宣導」民眾要戴口罩保護自己和他人,一時之間,口罩變成民生必需品,但蘇撥禁止口罩出口的政策一出,媒體跟著報導台灣的口罩數量不足,反而引起民眾的恐慌而搶購。

用簡單的數學算法,台灣的口罩產能是一天400萬片,其中140萬片提供給醫療、公務防疫及儲備需求,亦即每天可釋出到民間的口罩數量只有260萬片,如果家裡都沒有庫存口罩,或是庫存數量不多,看到每日的口罩供給量僅有260萬片,會不去搶購嗎?

即使蘇揆強調「要就買的到,不要囤積」,但當民眾接連幾天跑了數十家便利超商都買不到口罩時,一旦有機會,會不多買一些備著嗎?政府最新宣布將增購60條口罩生產線,讓產量提升到一天1,000萬片,但跟人口數相較,還是不足,若分配機制不變,一樣有許多民眾買不到,加上政府宣導企業要有額溫槍、消毒水等,也同樣造成缺貨,在口罩之亂後,有更多的「宣導物資」供不應求。

媒體不斷宣傳武漢肺炎的疫情擴散數字,而那些教育消費者正確面對疫情的觀念、何時要配戴口罩等訊息,都被放在不重要的位置,更導致民眾先入為主,只聽到疫情擴散,卻沒有正確的防疫和配戴口罩的觀念,聯手政府「自清」口罩數量不足的現況,台灣的口罩之亂,其來有自。

為了控管口罩的供給,政府施以鐵腕,強制收購台灣口罩的生產量,並與業者協商價格,雖然仍有民眾覺得貴,但跟流入市面的市場機制相比,不管是一片8塊或是6塊的價格都算合理,而這也是政府將手伸入市場機制的正確作法,但在許多消費者仍買不到口罩後,口罩之亂過了這幾天,原本贏得民心的政策,反而變成眾矢之的,批評分配不公或不透明的聲音跟著出現。

面對武漢肺炎的全民危機,政府在前半段的口罩禁止出口和掌握生產,都做的很好,但控制生產卻沒有控制「需求」,成為這次危機處理的敗筆。什麼叫控制需求?就是讓真有需要的人買的到,控制那些只是因為擔心和備了一堆口罩在家的搶購能手,購買的數量要被限制,筆者提供幾個做法,希望對口罩之亂有所幫助:

1、宣導大於恐嚇:
協同媒體,在報導武漢疫情時,優先宣導正確觀念,至少在比例上不能只報疫情不報防疫。包括什麼時侯、什麼地點、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情況才需要戴口罩,讓口罩用在真正需要的時機,而不是只是戴著心安,反而浪費社會資源。

2、在對的地方銷售:
政府將統一採購的口罩分發到四大超商,但分配原則不清楚,導致有的地方買不到,有的地方還有剩,在這種作法已有執行經驗時,應該要有一個統計數字,了解不同區域的民眾需求,或是主動依人口數或商圈狀況調整配貨,例如上班區的便利超商,在假日就減量供貨,把數量移到觀光區的便利超商或是住宅區,才能讓供需有真正的配對。

3、控管「真實」購買數量:
台灣的戶政制度健全,是否能依家戶數配發到鄰里長,確保至少在鄰里的居民是有口罩可以戴,而不是讓民眾自行到各地超商搜括,真正落實有需要的人才購買的原意。

筆者所提的方法或許有執行上的困難,但重點是只管生產不管銷售的政策,加上不足額的生產數量,造成搶購和不公是必然的。

疫情來的快速,政府應變速度要跟得上實屬不易,但在政策執行發現問題時,如何在最快的時間修正,是現在政府面臨的第二個危機,且口罩之亂若不能解決,造成的恐慌會更大,反而讓社會失去了平衡。如果政府還拿不出對策,要平息口罩之亂,就只能祈求武漢肺炎的疫情沒有進一步擴散,甚至開始減緩,才有可能讓民眾放下忐忑不安的心。


延伸了解
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
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