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號524期動腦雜誌)

最近輔導二代大學的學員,是屬於中小企業二代的接班人,說起來有點感傷,大部份的二代接班人都希望企業能夠轉型,在轉型過程有些投資是必要的,包括做品牌。但是經常遇到上一代不批准預算,所以二代非常挫折,因此轉型只能小小的做,無法大破大立。

上一代的創業家大多都是代工起家,對於成本的控管非常的精打細算,如果代工和節省成本的思維揮之不去的話,走上品牌之路或談轉型也是困難重重。

 

在我創業初期,曾經接觸過多家台灣本土企業。不只一位老闆開門見山就跟我說:「丁總,你告訴我,我為什麼要花這些錢請你們公關公司?每個月十萬元我大可以找3~4位年輕人來幫我每天寫新聞稿,他們不僅可兼做其他的事情,而且還隨叫隨到,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給你們?」看似有理,但是我也請他思考:

一、公司需要3~4人做公關嗎?
二、如何管理他們?為了他們是不是還要再找一位資深人員來管理?
三、其他附加的成本沒算進去,譬如福利、獎金、勞健保、退休金,還有空間成本等等也該算一算。
四、他們很難有好的創意,因為沒有養成環境。
五、萬一不滿意,請再加上解雇成本。

這就是典型成本思維,以省錢為主,只想著這筆費用花下去要賣多少產品才能賺回來,所以就捨不得花。若視為投資就有希望,就有未來,就有想像空間,就會有機會回收,但投資當然要謹慎,以這種角度思考時就會豁然開朗。

這就是很多人在問我為什麼台灣缺乏國際品牌?我想在預算的考量上就是一個很大的門檻,如果改變思維,用投資的心態,持續不斷,每年編列一定的預算來達成增加品牌最大價值,才有機會成就品牌。

品牌這檔事好像每個人都覺得懂一點,所以在執行品牌的過程中,別人都可以說嘴來批評一下,讓你不得不質疑自己做得對不對,是否應該堅持下去。所以很多企業主就像父子騎驢一樣,進退失據,在品牌的旅程中改來改去,到最後品牌的主軸和樣貌都已經支離破碎。

所以品牌必須要自己先相信,朝著願景持續下去,才有機會成功。做品牌行銷沒有成功的方程式,戲法人人會變,最終成功的人,企業主的想像空間和意志力絕對是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