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3)2007年11月19日亞馬遜推出電子閱讀器Kindle,「電子書」之名從此塑造出來,而其發展快速,也進而影起了一場閱讀革命...

11 年前亞馬遜推出Kindle電子閱讀器,電子書(eBook)的名稱就這樣塑造出來了。(圖:Perfecto Capucine from Pexels)

(2019-08-13)自從2007年11月19日亞馬遜(Amazon)推出電子閱讀器Kindle,「電子書」(eBook)之名從此塑造出來,一本書的大小,內容也是書本一頁頁的排列,與紙本書實體類似,但用電子技術展示書的內容,所以一開始大家把閱讀器認作為電子書。

後來,展示電器種類多了,大家才把電子書的內容資料檔稱作做電子書,因為可以在不同電子設備展示閱讀,更可以在網路傳遞,發展快速進而影響了書的製作與閱讀的革命。

 

電子書的出現,直接衝擊傳統紙本書,電、紙於是開始大戰,各說各的優點,也反過來各說各的缺點,電子書的優點可能是紙本書的缺點;紙本書的優點也或可是電子書的缺點。

幾年下來,雙方把自己的優勢說盡,電子書顯而易見的輕巧便於攜帶、不佔空間,可更換字體,有內建字典,較紙本書便宜、環保;紙本書有重量、有觸摸感、有書香,可以在頁邊加註,可以長久保存一生,可與人分享,較電子書容易深入閱讀。

但雙方大戰終要靠市場抉擇,電子書不需印刷,無論製作有多繁複,成本總會比紙本書便宜,所以在售價上低於紙本書,更有一些促銷或短篇著作,作者願意免費贈送讀者,印刷版則不太可能。

電子書也因此對出版業掀起變化,紙本書的出版,照例經過出版社的市場評估,才給予出版,但電子書多不需繁複的手續即可立即出版,甚至有作者個人直接網上出版,一時如雨後春筍,當然,沒有傳統出版社把關,難免良莠不齊。

所以電子書有段時期被認為是次級品,著名的作家不出電子書,或者先出印刷版,過一段時間再出電子版。但電子書的進展勢不可當,漸漸的,印刷與電子同時出版,更有電子書可以按需出印刷版,有讀者要求臨時印製。就這樣,電、紙之爭漸漸平息,讀者各取所需,他們也沒有被一分為二,同一讀者讀電子書,也讀紙本書。

電子書與紙本書雖然和平相處,但在閱讀上的區別,或說除了外在與功能性的區別,對內容瞭解的深入、內涵的吸取、甚至讀後的記憶,與紙本書相同、或是不相同?

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最先回饋母校,贈送幾十台Kindle給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同時也做一項實驗,把一本教科書原樣存入Kindle,分給一班中半數學生在課堂使用;另一半學生則用紙本書,結果實驗不到一學期喊卡,因為用Kindle的學生說跟不上老師的進度。

自此以後,儘管電子書快速普及,但各級學校多次實驗的結果,「普林斯頓現象」依舊,從大學到中學都是年輕學生,大家的印象是年輕人對數位的熟練接受,但實驗結果,使用電子書普遍在閱讀速度、對內容的深入、對特殊事件的記憶,都不及紙本書。

有學者分析,紙本書閱讀的手指摸觸與翻頁,對以後回想書內情節,會產生心理重建,所以能清晰記憶,而電子書每頁呆板固定,就不會產生心理重建的記憶。

多年來不時關注電子書發展,曾探討電子書的閱讀,我認為一大原因在「翻頁」。紙本書無論翻前、翻後、或快翻全書,都是舉手之勞,但電子書並不容易。讀一本書免不了前後翻翻,小說或可以不翻頁讀完,但知識的論述,極可能翻閱前頁才釐清概念,或立即想查察看註腳、後頁的圖表,電子書雖然都翻得到,仍須費一些周章。曾請教一位電子書專家,年輕人讀電子書時是不是覺得翻頁很麻煩,他說不麻煩,因為他們根本不翻頁。

美國高等教育用書,多年來都遵循同樣模式,出版社向教師推薦授課內容,出版社出書,學生買書,然後隔幾年更新部份內容再版,這樣一再循環直到近年,學生漸漸放棄擁有課本,改為租借紙本書或電子書。

據美國勞工部統計,20年來大學用書售價漲了183%,學生負擔過重。Pearson出版社,在美國出版1,500種大學用書,最近推出Go Digital方案。

Go Digital以電子書優先,每本電子書平均售價約40美元(約新台幣1,257元),但如果要紙本書,可以60美元租用,學期結束也可以買回擁有,而新的紙本書售價多在百元美金以上。Pearson此舉在因應二手書市場的崛起,如Chegg與亞馬遜,二手書僅售新書價的十分之一。

一旦電子書在課堂上盛行,普林斯頓現象是否再現,而影響學習品質?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Lauren Singer Trakhman教授為此擔憂,她說,讀電子書在瞭解細節、主題、數目、圖畫上,不但不會勝過紙本書,甚至也不相等,紙本書遠超過電子書。

她研究電子閱讀的結果,發現學生讀得快、但不深入,也很少翻頁,不知覺的遺漏了一些重要的圖解、側邊攔、或其餘支援的材料。

Trakhman教授最後說,數位文字與數位資訊常與較低的注意力連在一起,大量的移到線上將更脫離語意,讓學習的深入減退、甚至變得膚淺。她相信數位在適當的時地有其存在價值,但教育家要思考使用數位資源的時間與地點,數位並不是帶給學生的最好學習方式。

電子書用在學習上的潛在缺失,或說是十年來未解的隱憂,以後能否解開還不知道,但目前至少為學生抒解一些經濟負擔。


本文取材自2019年8月11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112)」:電子書用在學習上的隱憂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給作者,分享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