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氣使報紙廣告營收成長趨緩,但幾家歡樂幾家愁,企圖心旺盛的報紙,表現依然耀眼。
1998年下半年開始,經濟不景氣產生的後遺症逐漸發酵,企業資金週轉不靈、銀行呆帳比率持續攀高。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根據動腦這次所做的調查顯示,1998年台灣報紙廣告營收與1997年相比仍然有6.28%的成長;但比1997年台灣整體報業成長約14%的數字比較,經濟不景氣仍使報業廣告營收的成長趨緩。
中時、聯合成長停滯
比起1997年10%左右的成長1998年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廣告營收均呈持平的局面。中國時報以新台幣65.61億元的成績,再度蟬聯台灣報業市場冠軍寶座;聯合報暫居第二,廣告營收約新台幣56億元。
中國時報1998年營業廣告佔總廣告營收的51.1%,分類廣告佔48.9%。中國時報廣告部表示,受經濟不景氣影響,一般性商品廣告大都較1997年減少,車輛類持平,但通訊類及金融類則有大幅成長;加上1998年下半年調漲廣告費,且年底大選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使一般商品廣告成長13.03%。
而房地產廣告受不景氣及企業資金週轉不靈的風暴影響,推案量減少,再加上建商趁媒體惡性競爭削減廣告預算,使中國時報房地產廣告下滑3.74%,不過營業廣告合計仍然成長8.5%。
中國時報分類廣告部份,1998年只維持了上半年的榮景,自7月起不景氣及企業危機也影響到分類廣告市場。而同業間的惡性競爭也使上半年的成長耗盡,還導致全年分類廣告負成長7.5%。
聯合報也受不景氣影響,廣告營收成長趨緩,房地產廣告、分類廣告及大部份的一般性商品廣告都不甚理想,但同樣在電信商品及年底大選廣告獲得不少挹注,使全年的廣告營收仍能持平不致衰退。
自由、台灣日報頗有斬獲
以廣告營收的成長幅度而言,自由時報是1998年報業市場的大贏家。雖無1997年近乎加倍的高成長,但1998年自由時報仍比1997年多出了約新台幣10億的廣告營收,成長率29.41%。
自由時報副總經理陳俊良表示,由ACNielsen所調查的閱報率領先各報,廣告效果獲客戶認同,是廣告營收仍維持高成長的主因。而新印報系統使印刷品質提高,各負責廣告代理業務區的廣告業務人員的佈點、訓練已大致完成,且廣告業務員日趨成熟,使各責任區域的業績均有明顯的成長。
1998年陳俊良曾表示預計兩年後,廣告營收將可達到中時、聯合的水準。以該報1998年44億的廣告營收計算,1999年若能維持同樣的成長幅度,此目標應可望達成。
最近甫投入1,000多萬元推動報紙一份5元促銷活動的台灣日報,1998年廣告營收3.8億,比1997年成長18.75%。社長顏文閂表示,台灣日報一向致力於提昇新聞品質,1998年並擴增旅遊、電腦等版面,提高內容可讀性的努力已使讀者增加。而這次的促銷活動也使報份增加了約l0萬份,不論零售或訂戶都有成長。顏文閂表示,目前台灣日報在全台灣的發行量已達40萬份,在台中地區,台灣日報的報份已經與中時、聯合不相上下,而北部則是讀者增加最多的地區。
台灣日報發行量及知名度成長的同時,也帶動廣告營收上揚,在台中地區的分類廣告增加到每月約500萬元,旅遊版也使廣告營收每月增加約100萬元,1998年底大選在3個月內帶來1,000萬的廣告量,加上1998年7月時將廣告價格調高15%等因素,都增加了不少廣告營收。
黨營、省營報紙亟思轉型
綜合性報紙中,除前3大報與台灣日報外,其餘報紙表現並不理想。兩家國民黨黨營報紙中,中央日報1998年廣告營收還有3.19%的小幅成長,中央日報業務部副理洪啟潭表示,經常舉行活動帶動廣告量,以及1998年底的選舉,是廣告營收尚能維持小幅成長的主因。
中華日報則延續1997年大幅下滑27.08%的劣勢,1998年又再掉了9.59%的業績,廣告營收7.74億元。中華日報副總經理吳蒼興表示,負成長的主因是受分類廣告及房地產廣告量減少的影響。
日前國民黨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主委劉泰英在與媒體的訪談中提到,以今年3月底中華日報董事長詹天性接任中央日報社長的安排來看,兩報長遠的目標就是希望實質的合併。目前的工作則是鎖定在印刷、採購、厝告等兩報業務的統合。劉泰英也指出,中央日報必須盡快採取人事精簡,至少應該裁一半以上的人力。中華日報副總經理林仲鯤,也於5月中到中央日報擔任總經理。
台灣省精省後,省營報紙台灣新生報與台灣新聞報也傳出合併的可能。目前新生報的經營靠力霸大樓等房地產的租借,尚能使收支平衡;但報業本身的經營仍是虧損,人事政策以過缺不補為原則。不過台灣新生報,1998年的廣告營收仍有3%的成長,主因在於,1998年與政府合作309專案,在全省辦了50幾場的座談會,執行政令宣導業務。在全年3.1億元的廣告量中,有七成以上發稿量是來自政府單位及國營事業。
只在花蓮發行的更生日報,1998年廣告營收稍微下滑1.79%。更生日報內部人士指出,兩大報在花蓮採取「包版」的廣告銷售方式,造成價格混亂,使小報的經營日益困難。
專業報穩健成長
在財經專業報中,1998年的廣告營收還是由經濟日報以新台幣17億元領先,比1997年成長8.35%。工商時報表現也不錯,廣告營收12.33億元,成長1.58%。
財訊快報1998年廣告營收2.3億元。財訊快報指出,股市是這次全球金融風暴的中心,而財訊快報則像是處身於暴風圈中的颱風眼,目睹紀錄並分析整個過程,不但毫髮無傷且微幅成長。而全面電子化的作業,也使財訊快報朝加值型內容網站發展的成功機率提高,並積極開拓網路廣告業務。
此外,結合廣告、活動、事件、異業結盟以及財訊文化事業各媒體策略聯盟,也提供廣告主更多的加值服務。
在休閒影劇報中,民生報的龍頭地位未曾動搖,1998年廣告營收新台幣17.76億。據民生報副總經理陳進貴表示,民生報穩健而紮實的內容,以及旺盛的活動力,是廣告主支持的主因;但受不景氣影響,廣告營收並無成長,與去年持平。1998年民生報辦了20場的校園演唱會,與和信電訊合作的訂報紙送手機促銷案,增加了8,000多個訂戶,因應時事所執行的廣告專刊也頗受廣告主好評,如女性使用行動電話專題等。
大成報的廣告營收雖然仍與民生報相差一大截,但差距正逐年縮小中。1998年該報有45.24%的高成長率,達到新台幣6.1億元。副社長饒瑞雲指出,大成報定位明確、且可雙面彩印的優點,及廣告版面靈活度高,包括頭版也接受全版廣告,並積極與客戶配合舉辦活動等,都使廣告不斷成長。
聯晚、中晚成長趨緩
在晚報市場方面,聯合晚報與中時晚報都有不錯的成長,但比起1997年20~30%以上的高成長,1998年成長的腳步趨緩。聯合晚報1998年廣告營收5.65億元,成長17.71%,以些微差距領先中時晚報的5.5億元。台灣近幾年訂報率下滑,零售報則增加,這樣的趨勢使以零售為主的晚報報份成長,廣告營收也跟著水漲船高。
相對於聯晚與中晚廣告營收的成長,自立晚報則是持平,1998年與1997年同為3.4億元。總經理葉玉嬌表示,1998年景氣太差,房地產廣告大量流失,幸好電訊產品及選舉廣告彌補,否則會損失慘重。而每天一至兩個不同產業的廣告專題版面,也帶來不少業務量。
近年來報紙媒體人事費用支出增加、紙張價格上漲,都對經營者造成壓力;而媒體生態的改變,也使閱報人口下滑,間接影響廣告營收;加上媒體競爭依然激烈,未來報紙的營運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動腦鄭一光採訪整理)
《資料來源:動腦雜誌278期/1999年6月》